为了让非遗刺绣技艺“活在当下”,东华大学累计培养非遗传承人100余人


作者:杨青霞
编辑:杨青霞
时间:2018-06-02 11:44

与高定礼服结合的锡绣礼服,与设计师品牌合作的侗族绣花包,甚至还有与当地名茶联合开发的马尾绣茶具,与主题酒店共同出品的雷山刺绣靠垫……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东华大学优秀成果展览暨动态秀上,刺绣传承人们在T台上亲自演绎本民族服饰拉开成果展序幕。原生态贵州刺绣经现代设计语汇重新诠释,成为年轻人个性消费的“畅销品”,久藏深闺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活”在了当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蕴藏民族精神的符号基因,只有让年轻人理解和喜欢,才能一代代“活态”传承下去。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研培班通过经典赏析、市场调研等多种渠道,为非遗传承人们“拓眼界”。

柳胜,是研培班唯一的男生,也是贵州省六盘水市彝族乡剪纸工艺第四代传人。刺绣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剪纸,把剪纸贴合在布样上,才能沿着纸样开始绣。因为是男生的缘故,虽然是祖传的手艺,但指尖上的活计也很考验柳胜的耐心。在研培班指导老师们的循循善诱下,老鹰这类象征彝族男人守护家乡的精神图腾出现在柳胜的剪纸作品里,让秀美的贵州刺绣更添英气。

“柳胜的优势是抬手就能剪,随手就能画,”指导老师傅婷希望柳胜能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在传统图案基础上结合当下生活再创作,将剪纸作品的块面感和刺绣工艺的细腻线条感结合,“这样的话服饰品传达出来的形式就不单单是所谓的时尚和好不好看,而是由文化传达出来的浓郁的民族风格,有风格的东西才是最好的东西。”

受到启发的柳胜尝试把原来象征多子多福儿孙满堂的吉祥石榴花图案里的单色块填充的石榴籽改成象征美满生活的勾线桃花,像江南漏窗一样,让画中有画,景中有景,虚实相间。

如何让非遗刺绣技艺“活在当下”,是东华大学研培项目艺术总监、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冯信群教授思考最多的问题,只有让非遗文化的内涵元素、技艺和脉络与当代人的生活产生密切关联,符合当下时尚审美、大众生活,乃至国际流行文化所需,才有可能发扬光大。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陈彬教授在研培班整体课程体系设置之初,就特别注重实践表达环节。在刺绣元素在时装设计表达等课上,他手把手、分步骤给设计零基础的学员们详解如何把一个传统刺绣图案进行举一反三,从材料、色彩、构图上进行系列化设计,实现在现代产品中的应用。研培班特别设置了“非遗实践课堂进工厂”环节,学员们在东华大学的课外教学实习基地里尝试在皮革等各种不同载体上刺绣,探索更多产品延伸的可能。

学校更召集了服装设计专业学生与20位非遗传承人结对共同创作。跟潘凤英一起合作的是服装设计专业研一学生刘认,刚开始两个年轻人的合作并不顺利,时或刘认因为对苗文化不了解,无从下手设计,又或者潘凤英无法把刘认的创新设计稿落实在绣片上。

在研培训班老师启发下,两位年轻人尝试对刺绣元素删繁就简,打破苗绣对称的形式,用透明塑胶(TPU)作为绣片基材,表达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相互渗透和碰撞的寓意。

通过以“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为目标开设的系列课程培训,让研修学员们在学识、眼界、技艺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首届研修班学员即与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共同设计制作完成结业作品,在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等地展览,让传统的贵州刺绣与当代时尚融合走向世界舞台。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党委书记袁孟红认为,高校专业师生与传承人群增进了互动,高校与地方社区文化的联系更为密切,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和文化传承能力也得到加强,非遗研培对高校艺术学科发展和艺术人才培养同样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据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是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三部委联合行动,为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当代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而推行的一项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政策。

东华大学作为文化和旅游部2016年度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首批57所参与院校之一,自2016年9月以来,已举办《传统刺绣创意设计》非遗培训班1期研修班3期,培养非遗传承人群110余人,还承办了1期贵州省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基地的师资培训班25人参与。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