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得戛纳金棕榈,《小偷家族》就要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映啦!这意味着你可以在日本公映一周后看到这部电影,成为该部影片的国内首批观众。
另有两部今年戛纳电影节的得奖作品将在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亮相,它们是获得最佳导演奖的《冷战》和评审团奖的《迦百农》。
回到《小偷家族》,导演是枝裕和是上海国际电影节多年的“好朋友”。从2014年的《如父如子》、2016年的《海街日记》、2017年的《比海更深》,到今年的《小偷家族》,是枝裕和几乎从不缺席。
关于是枝裕和,最基本的打开方式是治愈系。冯小刚曾在接受高晓松采访时提及自己的女儿喜欢是枝裕和,“那种日式小清新”。明明开篇就是葬礼,《海街日记》中的镰仓却美得如同一幅画卷,好吃的秋刀鱼、夏日的烟花、海边的清风,裂痕在逐渐揭露的过程中修复。
他在随笔集《有如走路的速度》中写道:
停下脚步,挖掘脚下微不足道却更柔软的事物。
很自然地,他不喜欢那些波涛汹涌、并不真实的剧情:
我不喜欢主角克服弱点,保护家庭及拯救世界这类的情节,反而很想描述英雄不存在、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点脏汗的世界突然展现的美丽瞬间。这种时刻需要的并非是咬紧牙关的硬气,而是可以得到他人协助的弱点。欠缺并非只是弱点,还包含可能性,能够这样想的话,这个不完美的世界,正会因为不完美而变得丰富起来。
相似的题材,纪录片的形态,这让是枝裕和有“重复自己”的嫌疑。换个角度说,是枝裕和的持续高产和扎实稳定,使之创造的世界拥有诗意而宁静的质地,在细小之处给人以惊喜,在静水流深中掀起波澜,“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小偷家族》的惊喜则到了突破的程度。去年的作品《第三度嫌疑人》用“生活流”的节奏讲述了一场犯罪,反响一般。这部作品则结合了社会犯罪和家庭温情,令人想起其代表作《无人知晓》——同样斩获了戛纳的奖项,同样关注社会问题,不同的是《无人知晓》有原型“日本西巢鸭弃婴案件”。
但是《小偷家族》的故事不是无源之泉,1983年获得金棕榈奖的《楢山节考》讲述了日本山村老人到了70岁就要上山等死的故事。日本不麻烦人的文化造成其亲情相对淡漠,“被抛弃的恐惧”却不比其他人少。
这些被抛下的伶仃人并非完人,他们也不是完全依靠爱建立了一个避风港。在这个微小的利益共同体中,每个人都扮演家庭的一个角色,各自的秘密结成了对抗外界压力的蜘蛛网。前半段有多催泪,后半段就有多惊心。说到底,传统上基于血缘关系的亲情究竟是什么呢?亲情可以偷吗?偷来的亲情可以是真挚的吗?
日本奥斯卡影后安藤樱在本剧中奉献了精湛的演技,老戏骨树木希林、“御用老父亲”中川雅也、《问题餐厅》中的天才少女松冈茉优的阵容值得期待,海选出来的童星城桧吏、佐佐木美雪则延续了是枝裕和找没演过戏的小朋友“拍纪录片”的风格。
最后说句题外话,是枝裕和入门电影的作品是一部关于杨德昌和侯孝贤的纪录片《当电影映照时代:侯孝贤和杨德昌》,侯孝贤对他有很大的影响,他在各类访谈中也不讳言对侯孝贤的尊敬。
贾樟柯和是枝裕和则是一起成长起来的好友,他们在本届戛纳电影节共同参与了面向中国年轻导演的讲座。是枝裕和为此发推感慨到:“光听讲座的导演就有二十人左右,这几天中国馆都在举办类似的讲座和活动,日本也能这么做就好了。”
在电影上,我们没必要妄自菲薄,也务必要继续前进。
准备好本周六抢票了吗?友情提醒,《小偷家族》可能是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难抢的电影之一,先战略性放弃,等7月公映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