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角镇丨古镇的隐士,曾经的“芳华”!


作者:刘欣
编辑:丁夏
时间:2018-06-08 13:53

清晨和黄昏,朱里俱舍附近,抑或谭盾水乐堂对过,常会看到一位高梳发髻,蓄着胡子的先生,手里拿着箫,闲庭信步的走在古镇的石板路上,若是配上光影,远远望去,以为是深山里修行多年的隐士来了朱家角,攀谈起来才知道,这位喜欢弹古琴、读古书的先生,曾经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他就是本次探店的主人公,朱家角东湖琴舍的主人——包兵


十年前,包兵是一名军人,在南京军区歌舞团从事舞台剧编创。随着电影《芳华》的热播,他也省了与人解释为何离开“文工团”的缘由。后来,他做过教育培训,也参与了一些电影、电视剧的制作,但从未离开文化领域。近年来,他师从虞山古琴名家王力刚先生(虞山琴家,号七峰散人。师从吴门古琴大家汪铎先生,致力于打谱传统虞山派曲目。现任吴声丝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随着深入学习,他越发沉淀了自己,通过古琴培训、文人雅集、国学课堂等形式,做了大量丝弦古琴的文化传播工作,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视之为使命的努力方向——虞山派丝弦古琴的传承与复兴。


虞山琴派,明清最有影响的琴派,为中国第一个有代表人物、代表琴谱、理论纲领和地域特色的琴派。此派崇尚“音必当正律,重音而轻辞”,琴曲风格为“清微淡远,博大和平”,历来为琴史所推崇,出现了“虞山为归”的局面。虞山派创始人严天池(1547-1625),主持编写了《松弦馆琴谱》(为清《四库全书》所收的唯一一部明代琴谱),并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琴社——琴川社 ;而古琴用丝弦的好处在于,其材质柔软、天然,经过多种中药的煮弦工艺处理后,弹奏中发出的声波具有自然的气息。“琴韵精微,妙可入道,可反观其琴并反观其心”,长此以往,可调意、调身。


今年5月包兵的师公汪铎先生(1938年生,苏州人。致力于传统丝弦古琴的抢救、保存和传习。2004年春在香港法住文化书院举行个人专场古琴音乐会,同年7月在巴黎大学东亚民间音乐研讨会上演奏古琴),在浦东东方艺术中心举办了“执古之道”汪铎丝弦古琴师生音乐会。80岁的汪老,轻轻一跃,从观众席来到舞台,看背影还以为是个20出头的小伙。演奏厅里座无虚席,一首接一首的古琴曲,没有包装没有修饰,足以让现场几百人听出自己的心声。包兵认为,汪铎先生身上展现的是中国文化能延续于历史长河不灭的寂寞坚守,不博名不逐利,只想用最真实的声音去还原古琴“道器和一”的原貌。

听包兵弹古琴也有几次了,短短一小段,马上就有让人沉静下来的力量。多年的文艺工作经历和多种乐器的修习,让他把琴韵演绎的甚是到位了。听过汪铎先生的现场弹奏,在这方面才敢有一点点发言权。虽如此,仍诚惶诚恐。古琴文化自上古就有,了解越多,越发觉其厚重感,伟大的文化传习者们更不是用只言片语就可以完整呈现的,因此不敢冗笔。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寓意,有机会来东湖琴舍的朋友,还是亲自在古琴声中慢慢体味吧。

很喜欢包兵在“春日雅集”上说的一段话:“江南水乡朱家角,一群醉心于传统文化的人,在戊戌年的春月,于宋代禅院茶寮里做了一次雅集,节目单是虞山书法家汪瑞章先生写的,100年后这就是历史,告诉我们的后代,至少有人没有醉生梦死!”

夜 琴(白居易)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

入耳澹无味,惬心潜有情。

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

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

来源:朱家角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