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的眼睛是不是越来越不好了?不是老花眼,不是青光眼,可能是黄斑性病变了!
在本周末举行的2018年“爱眼日”主题活动上,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眼科临床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孙晓东教授指出,这种不能根治的眼科疾病正在越来越高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5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5.5%,70岁以上人群可达到36.7%。
黄斑是眼底视网膜中央一个重要的解剖结构,不到1平方毫米,但这个区域汇聚了80%的视觉信息,是视力最敏锐的部位。
很多人以为看见黄色斑块来判断自己是否患了黄斑病变!
大错特错了!
视野中心有黑影遮挡,双眼视物时可能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但用单眼时,就会在视野中出现黑影。
此外,视物会变形、直线变弯、水平线变波浪形等;看东西的对比度也会下降,眼前不再是鲜艳、清晰的画面,而变成灰蒙蒙的难以辨别的图像。
跟着周到君一起来看看这张自测图!
最简单的自测方法就是阿姆斯勒方格表——一个20cm*20cm的大方格。每个小格的长宽都是5mm,中间有一个黑点。
把方格表放在视平线30cm的距离,在光线清晰平均的情况下,用一只眼睛凝视中间的黑点,如果发现方格表的中心或其他区域的白线出现弯曲、断裂或者变形,或者方格部分位置出现模糊或空缺,就有可能是眼底黄斑区出现问题了,需要就医做详细眼底检查。
这种眼科疾病绝不是忍忍就能算了!
孙晓东教授介绍,老年黄斑变性分干性和湿性两种类型,其中湿性老年黄斑变性占老年黄斑变性引起严重视力损害的90%。不经过治疗治疗的患者一年内即可发展成低视甚至致盲。一旦发病,必须坚持长期治疗。
老年性黄斑变性发生的确切原因不清,但是主要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吸烟、女性、种族、遗传家族史、长期暴露于阳光、部分营养的缺乏等等。吸烟者发生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危险度是非吸烟者的6.6倍。
孙晓东教授指出,摄取大量的叶黄素和玉米黄素可减少罹患老年性黄斑部退行性病变的风险。叶黄素是一种类胡萝卜素,它存在于许多的蔬菜与水果中,和胡萝卜素一样,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叶黄素不能在体内产生,它存在于菠菜等绿叶蔬菜和蛋黄中。
另一种眼科“绝对盲”疾病终获撬动!
中国有超过50万被遗忘的盲人,他们之中,快的可能在二三十岁就失明,慢的会到五六十岁失明。
除了黄斑性病变的人,还有一群“被忽视”的病人值得引起全社会重视,并有望通过创新基因治疗手段获得更好的干预,抓住光明。
孙晓东教授介绍,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等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患者由于遗传因素携带了致病基因,而这些致病基因造成了视网膜神经细胞功能损伤,甚至完全死亡,神经细胞一旦死亡就无法再生,导致患者视力逐步丧失。
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发生可由一种或多种异常基因引起,目前已发现的致病基因有256种,它通常具有家族遗传性。 更可怕的是,这一类疾病几乎没有任何治疗方法,一旦确诊,只能慢慢等待失明,其发病率为1/3000~1/5000,以中国每年出生1500万新生儿计算,这就相当于4500份失明“判决书”。
这一以往看来无法治疗的疾病,如今有了新的治疗突破。基因编辑技术能够对患者发生错误的DNA序列进行修剪、切断、替换或添加,效率高、速度快,甚至有望根除致病基因在家族世代间的传递。
市一医院眼科正在探索开展基因治疗,针对不同突变位点,开发对致病位点的精确编辑技术,搭建廉价、高效的基因治疗技术平台。目前,以孙晓东教授为首的专家团队已经建立一整套符合国际规范和中国人群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临床诊疗流程及基因检测分析流程,并且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多中心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分子诊断信息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