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真正的桃花坞年画是这样的!
桃花灼灼家乡情——《康乾盛世“苏州版”》研究成果展日前在苏州美术馆开幕。展出105幅康乾“苏州版”桃花坞木版年画,其中100幅为高仿作品,5幅为原作。这些作品与原先人们印象中那些色彩艳丽的年画截然不同,再现了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艺术巅峰。
■《四妃十六皇子图》
据本次展览策展人苏州知名文化学者高福民透露,“桃花坞年画享誉海内外,可是留存在世的前清的(太平天国之前)原作确是凤毛麟角。通过发掘、抢救、保护下来的,如今整个苏州也不会超过二十幅。”
文化学者高福民从事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研究已近20年。作为此次展览的展品提供者,他欣喜地看到观众们对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流连忘返。
■《琴棋书画之一》
康乾盛世“苏州版”是清代前期文化多元创新的一个缩影,是清康乾盛世苏州木版年画工匠创造的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具有精彩纷呈的不同流派,是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艺术巅峰。
由苏州名匠与皇宫画师合作的宫廷版画,讲究绘、刻、印的协同配合。到了明末清初,产生了许多著名的版画作品。康熙时内府的绘刻最为细致精美,其中《御制耕织图》、《万寿盛典图》便是一流的画家与一流的姑苏名匠朱圭、梅裕凤珠联璧合的巨制。
■《御制耕织图》
但可惜的是,太平天国运动一把火烧掉了精美绝伦的桃花坞年画,只有极少的一点留存了下来。
此次展出的5幅原作,就是在太平天国之前的桃花坞年画,与人们通常看到的晚清以及现在的色彩艳丽的年画不同,那时的桃花坞年画色彩斑斓而沉静,人物造型丰富而精致。在高福民看来,前清桃花坞年画复原难的原因就在于是一版套一版,雕刻工艺繁复、消耗巨大,非盛世姑苏,难以为继。
■《琴棋书画之一》
他表示,“如今鲜有人愿意花如此巨大的心力去做这样没有回报的事情,要么就是用一个版完成,形式简单,色彩单调,实用功能大于审美,也只有我们这些守旧的人,不希望看到苏州这么好的东西淹没在历史中,一个劲的要把最传统、最精美的桃花坞年画拿给年轻人看,真正的桃花坞年画是这样的。”
据介绍,康乾盛世“苏州版”可细分为宫廷版、文人版、西风版和民间版四大类型。
宫廷版就是由苏州名匠与皇宫画师合作的宫廷版画,讲究绘、刻、印的协同配合。
康乾盛世“苏州版”•文人版是苏州文人画与饾版、拱花技艺完美结合的花鸟博古版画。此次展览展示文人版画24幅,作品大多为清康雍乾之间丁亮先所作。
■《旗女出游图》
康乾盛世“苏州版”•西风版则被认为是康乾盛世“苏州版”中最具特色、流光溢彩的篇章。
这些作品借鉴西方几何学透视法和明暗法,模仿铜版画施以排线,表现光影关系,色彩浓丽清透,场面宏大,立体纵深,绘制精致,精彩纷呈。画面上的题款常刻有“仿泰西笔法”、“仿泰西笔意”、“仿大西洋笔意”等字样。许多作品是外销画,供欧洲皇宫、城堡、花园作壁饰用,称“中国厅”,风行一时,是当时“东风西渐”的典型例子。
题材以描绘中国城市生活和市民风俗为主,尤以景物、仕女和文学、戏曲、历史故事最为典型。风格清新雅致,与其他地方木版画相比,最受文人画传统和外来文化影响,其市民化的特征最为淋漓尽致,是桃花坞木版年画兴盛期的标志和艺术巅峰。
■《玉堂富贵图》
而康乾盛世“苏州版”•民间版便是继承中国民间绘画风格、构图传统的年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作为与天津杨柳青一起并称“南桃北杨”的中国南方版刻和年画中心,“苏州版”以制作精美而名闻天下,而且流派各异,各有所长。此类木刻版画,充满传统年画的吉祥意义,老百姓喜闻乐见,在“苏州版”4种类型中,其风格和内容得以延续至晚清和民国初年。
这些年,高福民一直致力于对桃花坞年画的抢救与保护。数年前与亚洲最好的中国传统文化记录杂志《汉声》合作,完成专著《康乾盛世“苏州版”》。
他说,“与汉声的黄永松先生合作,我们如数家珍地把散落在异域他国的‘苏州版’重聚起来,是为了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关注这一领域,让其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展厅现场
高福民表示,桃花坞木版年画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开放的视野和有效的传播,此次展览或许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在展览现场,苏州美术馆还收藏了盛世康乾“苏州版”100幅高仿作品,苏州美术馆馆长曹俊代表美术馆向高福民颁发收藏证书。
■捐赠现场
此次展览由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市文广新局、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主办,苏州美术馆、苏州桃花坞年画博物馆承办,展览将持续至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