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的“隐忍”从她们二十多岁甚至更早就开始了;
而男性的“隐忍”从中年才开始……
晨报特级首席记者|孙立梅
继广场舞大妈之后,“中年男人”成了中国社会又一个有微妙隐喻的特殊群体。“中年油腻男”、中年程序员跳楼、“人到中年不如狗”……总之,都是丧丧的形象。
就在最近几天,因为被一位中年男性自媒体人在自杀前(被救回来了)转载,一篇名为《摧毁一个中年人有多容易?》的文章顿时爆屏。作者在文中列举了诸多摧毁中年人的瞬间,而这些例子当中,无一例外,都是中年男人。
“隐忍”“强撑”“煎熬”,俨然已成了中年男子的专属名词。
那么,我们中年妇女就忍不住要问一问了:
中国的中年男人,为什么就这么容易被摧毁?
如果中年男子过得这么痛苦,这么易碎,那他们的妻子、父母、子女,又能快活到哪儿去呢?
在说到中年男人问题的时候,张爱玲在小说《半生缘》中的一句话经常被提起:
人到中年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
因为他一睁开眼睛,
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那,我们就从中年男人为啥没有“可以依靠的人”说起。
父母年迈,子女年幼,这两头基本都靠不上,很正常。
理论上,中年男人可以依靠的,也只有跟自己同境遇、同想法的同龄人。具体一点说,就是他们的妻子,和朋友。
朋友呢,都上有老下有小、自顾不暇。
于是,妻子,就成了最后剩下的、理应最可以依靠的力量。
很可惜,绝大多数痛苦的中年男人,都觉得妻子也靠不上。
为啥?简单粗暴地说,这不是中年男人自找的吗?
中国主流的夫妻搭配模式,无论是人民广场的相亲角,还是在电视台明目张胆播出的相亲节目,都延续了数千年如一日的男高女低、男强女弱。
男方父母想要什么样的儿媳妇?
最常得到的答案就是:
温柔,体贴,勤快——感觉是要给儿子找个不花钱的保姆。
而年轻男人自己呢?外貌协会之类的不说了,对于女方的能力,他们希望“比较优秀”,但绝对“不能太优秀”。
遇到在他们看来非常优秀的女生,人家女生还没说啥呢,他们就感觉“驾驭不了”,自动放弃了。
在做出这样的选择之后,大概过了十几二十年吧,当年被他们认可的温柔体贴美貌但“不要那么优秀”的女人,就成了可能还保留着温柔体贴但不再美貌以及确实“不那么优秀”的太太,然后,这些丈夫们就开始抱怨“靠不上”。
确实“靠不上”。
但想当年,您也没按照“需要共患难,以后能靠得上”的标准选老婆呀。
这怨得了谁?
前面说过,男高女低的夫妻搭配模式在中国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为什么中年男人的问题,直到今天才逐渐爆发出来?
今天我们所指的中年男人,指的是1970-1980年出生,或者放宽松一点,1965-1980年之间出生的这批人。
这批中年男人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时代巨变,可能是历代中年男人中最为复杂、最快速、最令人措手不及的。
绝大多数中年男人自我感觉“被摧毁”的瞬间,都发生在他们职场受挫、经济不力、内忧外患相继出现之后。
之前的中国男人,也并没有遵循“以后可以靠得上”的择偶标准,但他们所处的职场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不至于像今天的中年男人这样,不得不面对被遗弃、被淘汰、被辞退的“外患”压力。
他们也有中年危机,也有家庭冲突,但在相对平稳的外部环境下,这些“内忧”多数可以自我消化吸收,不会造成像今天这样摧枯拉朽的破坏。
当然,这里说的都是整体情况,不排除有个体的差异性。
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中,失去亲人的小女孩玛蒂达问里昂:
“生活总是如此艰难吗?还是只有小时候如此。”
里昂回答:“总是如此。”
是的,总是如此,今天的中年男人,绝非唯一痛苦着的群体。
在中年男人撒娇抱怨着无依无靠、易遭摧毁之后,中年女人的声音,一如既往地被忽视了。
除了在某些婆妈电视剧中扮演着歇斯底里、防火防盗防小三的可笑可悲的原配角色之外,中年女人,其实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光彩一点、轻松一点的位置。
为何中年女人就没有中年男人所表现出来的那么痛苦,那么煎熬?是因为她们所面临的内外压力小吗?
我觉得不是。
更有可能的答案是:她们已然习以为常了。
《女不强大天不容》,这种剧名就是一种性别压力
这一代的中年女人,感觉上比她们的前辈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她们小时候就听着“男女平等”,父母尤其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再搞重男轻女那一套,她们跟同龄男子一起接受高等教育。
但是,接着呢?
让我们假设一男一女,在二十二三岁之前,他们的生活成长经历差不太多。他们同时大学毕业,在求职就业的时候,各种隐性显性的女性歧视开始了。
到三十岁前后,开始面临择偶压力,女性受社会习俗和生理因素的制约,所承受的压力更大,大龄优秀女青年简直已经成了社会问题。
不管哪个城市的“女子图鉴”中,都有职场性别歧视这一环
结婚之后,女性开始面对生育压力、育儿压力,以及如何在家庭和事业当中做出平衡。
多少社会学者和教育专家提倡过“爸爸回家”啊,但家里的娃不管出了啥事,首当其冲受到指责、感到内疚的,依然是妈妈。
当很多中年女人不得不在职场上做出妥协、同时在家庭中进行着“丧偶式育儿”“丧偶式赡养”的时候,她们难道就没有抱怨过“丈夫真是靠不住”吗!
但是,从二十多岁到四十多岁,她们已经慢慢习惯这种“两头烧”的社会潜规则。
如果说“隐忍”“强撑”对女性来说是一种被肯定、被赞美的美德,为何到了男性那里,就变成了被抱怨、被控诉的痛苦了呢?
日剧《女人四十》,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阳光中年未婚职业女性形象
在一定程度上,或许是因为:
女性的“隐忍”从她们二十多岁甚至更早就开始了,而全社会也在默许和支持这种“隐忍”;
而男性的“隐忍”从中年才开始,面对比他们更年轻更强大的后辈,他们要面对可能是人生中第一次的委屈,他们一下子怎么受得了?!
中年女人的“隐忍”,多半为了家庭,所以中年离婚对她们来说就是一种“摧毁”。
中年男人的“隐忍”,多半为了事业,一旦职场受挫,他们顿感“被摧毁”。
说句极端的话,如果中年失婚妇女可以活下去,中年失业男子,为什么就不行,为什么就那么委屈?
再说回张爱玲的《半生缘》。
中年世钧和曼桢相遇,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
然而世钧的“孤独”,是他误以为曼桢另嫁,娶了青梅竹马但并不相爱的太太,享用着父母留下来的家产。
曼桢呢,她被亲姐姐陷害,被祝鸿才软禁、强奸、生子,逃出生天后却发现世钧已经结婚,为了儿子,她不得不回去嫁给痛恨的男人,还要为他还债。
痛苦或者孤独是可以被衡量的吗?
如果可以,曼桢比世钧痛多少倍?
但是,比较谁更痛苦,除了引发争论,并没有什么积极意义。
毕竟,未来的世界会更加迅速多变,职场压力有增无减,照此逻辑下去,中年男人会更容易被摧毁。
所以,有意义的事情是,当我们已经意识到了第一代容易被摧毁的中年男人群体的出现,我们如何去防范、避免第二代以及之后更多的出现?
只能从源头开始。
只能从性别观念、家庭模式、社会分工等等做出改变。
对父母来说,别老是把“男孩子就要像男孩子”“男孩子不能软弱”挂在嘴边,男孩子当然可以软弱,他小时候被勒令不许软弱,等到了中年软弱得一发不可收,谁都扛不住。
对女性来说,从自己做起,别再执着于“我要找一位英雄和绅士的结合体”,配偶够绅士就很不错了,这年头英雄可不好当。你要找英雄,你就把自己先锻炼成英雄吧。
罗曼•罗兰不是说过吗,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看透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对男性呢,请勇敢地给自己松绑,承认你并没有自以为的那么能干,那么厉害。
你年轻时所说的“我养你”“我要找的太太不能比我优秀太多”,很可能会为你的落魄中年埋下地雷。
如果你需要分担,需要依靠,那就从选择、培养和支持能够与你分担的人开始吧。
是的。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
每一个容易被摧毁的中年男人身后,都是一个容易被摧毁的家庭、一个容易被摧毁的妻子,以及容易被摧毁周遭所有人的安全感。
所以,这是我们共同的需求。
从今天开始,拯救未来的中年男人,拯救未来的两性关系。
来源|转载请注明新闻晨报(shxwcb)、周到app
首席编辑|顾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