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是谁?
老王全名王佳彦,上海国际电影节排片人,但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微博名“四眼老王”。
用老王自己的话说,他的排片有“个十百千”。“个”是一个人的战斗,“十”是45家影院,54块荧幕,“百”是500部影片,“千”是1500多个场次。最后还可以加个“万”——上影节2017年的观影人数超过40万,超过全世界所有电影节。
对上影节影迷来说,老王就是主掌影片“生杀大权”的老法师,手握电影节“天书”之排片表,工作颇有一丝神秘。在今年的排片表公布后,周到君探营老王的办公室,告诉你这两个“秘密”——1500多场电影如何排?排片为何不能由机器完成?
如果用两个词总结老王的工作,那么一定是辛苦和精细。
走进老王的办公室,比想象中要朴素很多。没有用来观影的投影仪,没有珍藏光影的电影海报,也没有台上弈棋的磁铁和白板。
唯一的不同之处是座椅背后贴满白墙的“影厅信息表”。每张表都用不同的色彩标记票价,当你填满每个表格的空格时,这届电影节的排片工作也就结束了。
老王每年几乎有一半时间都在排片。从上一年的12月开始,审大师片和经典老片;2月中旬起,审报名的影片;3月底起,把所有双休日献给电影节;5月底到发布排片表前,每天工作时间不少于14小时。常规日程是朝六晚十,有时候甚至会午夜回家。
别说69岁的老人了,年轻人这么忙的也少见。与其说排片辛苦,不如说是老王对工作精益求精,非常精细。他曾经在微博上自嘲:“其实排片是最简单的活,谁都行,关键我是天秤座,太要追求完美。”
老王工作有多认真呢?泥萌感受一下!
首先,不信也得信,老王每年都要看完800多部需要审片的电影。他向周到君透露了自己每天能看二三十部的“秘诀”:看电影要看其时代和国家背景,欧洲的古装片可以快进,纪录片细节太多,就得慢慢看。
无论是看影片还是看评论,都是为了确定每部电影合适的影厅。老王在收到片子时都会先看二审撰写的意见,看电影时做电影风格和画面的笔记,上豆瓣看已放映电影的评论。如果还觉得不够,就会找研究电影的专家,获得更深度的建议。做了这么多年电影的工作,老王自认是影迷,但从不把自己当专家,“你只有多听别人的意见,才能把片子排好”,“上海人对电影的欣赏力很好,我排片就像做学生一样。”
怎么才是“合适的影厅”呢?老王笑着介绍了自己的经验之谈:
●伯格曼、布努埃尔、维果等大师的电影肯定要放在市中心,因为市中心是白领的聚居地;
●「友罪」等预计热门的场次要放在大场地,比如说两场就能“塞”进2400人的大光明;
●「碟中谍」、「茜茜公主」等系列电影要找到可以连续放映的影厅,一次性看完是很酷的体验。
但“影迷心海底针”,老王年年都会遇到热门电影排少了,冷门电影排多了的遗憾。今年最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跨越8年的新娘」成了本届电影节最快售罄的影片,美国经典恐怖片「活死人之夜」到现在票都没卖完。
“填坑”也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不仅要根据影片制式和影院要求“一个萝卜一个坑”地填进去,还要达到老王的自我要求——不重复场次、尽可能地不重复时间、不重复地点,让更多观众、更多来自不同地方的观众看到一部好电影。
具体来说,同一家影院尽量分配国产、日本、亚洲、美国、欧洲等影片类别,同一部影片在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都要有排片。你是否发现了老王的这一番苦心?“大光明白天,影城就排晚上,大光明休息日,影城就工作日”。
最后,就像写稿一样,好的排片表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老王评价自己的排片表“第一稿几乎不能看”,最好校对三次后完稿,每次校对都要耗整整一天。
没有经年累月的经验积累,你怎么能做到不在1500多个场次中迷失方向感,又做得这么精细且没有纰漏呢?
今年电影节开票以后,众多影迷都在问「太空漫游2001」和「深渊」。之所以未能在售票时统一排片,是因为这两部电影的拷贝都被归类为“不安全拷贝”,也就是正在天上飞,或者没有经过验证的拷贝。这些拷贝如果在放映时掉了链子,可就要造成放映事故了。
对电影节工作人员来说,拷贝的问题几乎是最大的噩梦之一。而老王排片这么多年来,印象最深刻的两件事也都和拷贝有关。
一次是金爵奖参赛影片「茉莉花开」拷贝迟迟不来。他们只好放一部美国影片顶替,但很多人仍然不依不饶。还有一次是在胶片时代,在两家影院同一时间排了同一部片子。于是,他们在永华加了30分钟短片,然后派了两部车子一部摩托车从天山往永华跑,快马加鞭地运送仅有一份的拷贝。
从这么多年的工作中,老王得出了这样的经验:“拷贝不到不排片,拷贝到了再排片”。拷贝不到有风险,到了也有可能发错货了、片源损坏、影院无法播放。因此,在拷贝寄到并进行检测前,老王情愿先把场次空出来。
除了拷贝,排片还会有这些不可控因素——影片有时说来了,有时又说不来了。明星见面会有时说定了,有时又取消了,或下次办。用机器排很乱,必须要手动。“有小年轻说,电脑排片两个半小时就搞定了”,老王为之敛容,“用机器完成排片,期待有这样的电脑公司接盘。”
老王退休前的本职工作是上海影城的副总经理,他是最清楚影院展映有多少需要通盘考虑的排片因素的。机器可以帮助你选择4K厅,但不能决定4K大厅还是4K小厅,更不能处理只有排片人知道的,不能兼容某些4K影片的4K放映机器。
如果说普通的影院经理的工作是从商业角度出发排片,统筹上海45家影院进行电影节排片,更是一份充满人文气息的工作。
作为国际上十几个A类电影节之一,上海国际电影节放映电影必须做到“一刀不剪”,但国内又没有电影分级制度,不能让小孩看到恐怖暴力的镜头,怎么办呢?老王就会把这些电影都排到“深夜档”。
在一年一度的盛会观看电影,对影迷来说是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老王便把今年的百老汇影城定位为世界各大电影节提名和获奖影片的“朝圣地”,百老汇今年的票房比往年都要好。他最遗憾的是没能排成“戛纳之日”,让「小偷家族」、「冷战」、「迦百农」这三部获奖作品在同一天连续放映,因为「迦百农」的发行方要在另外一天来上海参观。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选片原则有3种,“第一,世界最新的;第二,大师的;第三,经典的,4K修复的,著名导演和演员的”。老王排片的宗旨则只有一个,“让更多人看到更好看的电影”。
每个人都是人而不是神,因此人工排片表或许永远达不到100分,但是用机器排片会丢失情感和很多可能性。
在这场观影盛宴中,跳出信息流的包围和大数据的计算,自己去寻觅惊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