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者,初也。“五月初五”谓之端午,亦称端五、重午。
时至端午,夏意绵长,在这一片芳香四溢,充斥着纷杂繁多味道的世间,思绪总是唤起我们马陆人对端午的记忆。
五彩线,手腕绑;吃粽子,沾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马陆的小伙伴们,你们是否还记得这首童谣?
每当端午,这首儿时的童谣依然在耳边回荡。我们马陆还有哪些端午习俗?一起来回忆一下吧!
食粽子
老底子的马陆人,遇到端午节吃粽子,基本都是自家包的。粽子的花样是比较多的,没有馅的清一色的糯米是白米粽,吃起来时蘸绵白糖。糯米与其兄弟赤豆混作一团的叫赤豆粽,还有包精肉的肉粽和包蛋黄的蛋黄粽。
贴心提示
粽子虽好吃,但不能乱吃,还得注意这些:
①避免吃凉的粽子,最好加热后再吃。未经过真空处理的粽子,保质期较短,最好在4天内吃完。
②要控制好食用量,粽子应作为主食而不是零食。一个普通的肉粽,热量约400卡路里,且粽子黏度高、不易消化,一天最好不要吃超过3个。
③有高血脂、肠胃病、胆结石、胆囊炎和胰腺炎的人,最好不要吃肉粽、蛋黄粽等脂肪、胆固醇含量过高的粽子,可少量食用豆沙粽、小枣粽、南瓜粽等。
④高血糖人群要少吃甜粽,尤其要避免蘸白糖的吃法,因为蒸熟的糯米是高血糖指数的食物,可少量食用杂粮粽或八宝粽。
⑤吃粽子时可搭配青菜和水果沙拉。尤其是消化能力较差的老人和小孩,不能吃得太急。
⑥睡前两小时最好别吃粽子,吃粽子后不要吃西瓜等含水分多的瓜果,以免造成腹泻或腹痛。
马陆人过端午节,讲究的习俗和江南一带过端午的习俗大同小异。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龙舟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划龙船时,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舟歌流传。如湖北划龙船时,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
饮雄黄酒
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挂菖蒲、艾草
除了吃粽子、赛龙舟、饮熊黄酒等习俗,端午节还有很多流传下来的其他习俗。如一般端午节期间,咱马陆很多人家都会将艾草插在门窗上,再挂上两把菖蒲。这样做自然也有原由。端午时节也是夏季到来之际,这时候蚊虫也特别多,挂艾草一方面是民俗习惯,另外艾草本身气味强烈,能起到一定的驱虫作用。菖蒲的外形则比较像宝剑,挂在门外,传说可以辟邪。除了大门外,在房间里面的门上,有的人家还要挂大蒜,女孩子的闺房门上也会挂,人们多认为这些散发着浓烈味道的大蒜,也自有驱邪作用。
挂香囊
马陆人称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它们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多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里所装东西已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工艺品。
戴香包也颇有讲究。老年人为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香包,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儿童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香包,如老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几个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恋人。香袋以前家家户户都是自己做的,很多小姑娘一下做十多个,还互相赠送。有的还会比较谁做得好看。
挂彩蛋
除了香袋,还有许多马陆的小伙伴儿时在胸前挂过用玻璃丝带钩织成的小网兜,里边正好装一只鸡蛋,用五彩丝线缠绕,或是涂上彩色,也是驱邪求吉祥的意思。
写符念咒挂钟馗
现在有很多马陆人家在端午节悬挂钟馗像于门口,正是这种“写符念咒挂钟馗”辟邪风俗的继续与演变。
除了这些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俗,有些端午文化,我们也需要了解下呢?
为什么呢?复旦大学民俗学教授郑土有说,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是夏季(午月)开端,古人形容此间“恶月恶日”“五毒尽出”,所以才有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
在这一天,通常是一吃、二拴、三采。一是吃“五黄”,即名称中带有黄字的食物,寓意“青黄不接”的时候“接起来”;也有饮雄黄酒的习俗,古语曰“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二是要拴葫芦、扫把,挂五毒图。三是采艾蒿,把整棵艾蒿插在门上。民间还有给孩子戴五彩绳、挂小辣椒、穿老虎鞋,在孩子头上写“王”字等习俗。都有驱除灾害、瘟疫,求安康、吉祥的意思在里面。
从这个角度说,端午节可谓古代祛病防疫的重要节点,类似于今天的“公共卫生日”。因此,说“端午祥瑞”“端午安康”,显然就贴切得多。
南方许多地区,都有端午龙舟竞渡的习俗。吼一声,锣鼓喧天;划一桨,欢呼雷动;彩旗飘舞彩球腾空,鞭炮齐鸣喜庆热烈……
那么,北方人民在端午会做什么呢?民俗专家说,在北方,端午射柳、斗草、打马球,同样十分富有运动精神。
什么是射柳?明朝有人曾记载了一种射柳的“玩法”——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据悉,射柳是可以从清明节一直“玩”到端午节的经典项目。连明朝永乐皇帝都对此念念不忘,在《宸垣积略》中写道:“明永乐十一年五月癸末端午节,车驾幸东苑,观击球射柳……十四年端午节亦幸焉”。
好啦,说了那么多端午习俗与文化,大家最喜欢哪一种方式过节呢?
欢迎“写留言”哦!祝大家端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