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国电影产业市场规模已近560亿元,观影人次达16.2亿,总银幕数达50776块稳居全球首位。而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电影市场200亿元的票房已超过北美同期的28.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3亿元),创下全球单一国家季度票房最高纪录,首次成为世界第一。这些数字,代表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电影人的努力。
在日前举办的“改革开放与中国电影”金爵论坛上,中国电影家协会发布了全新《201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诸多业内人士则用更加细分化的数据,专业又生动地展示了中国电影的成就以及新趋势。
去年,中国年度票房榜的前十部影片当中,国产片和进口片各占五席,五部国产片分别为《战狼2》《羞羞的铁拳》《功夫瑜伽》《西游伏妖篇》和《芳华》,票房总额为117.7亿元,高出另五部进前十的进口片票房总额43.61亿元。
美国电影协会亚太区总裁艾理善在现场感慨道,中国电影正在跟国外的电影并驾齐驱地进行竞争,创造的收入更多。“我认为,竞争之下电影才有精进的机会,而且会更积极地寻求观众,我们电影人的责任就是要找到自己电影最适合的观众。”
许多观众一定还记得去年那部冷静克制镜头下情感充沛的“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二十二》,最终该片创纪录地收获1.7亿元票房。包括这部令人惊艳和感动的作品在内,去年中国市场有12部中外纪录片进入了院线大银幕,这也是历年来数量最多的年份。
在《2017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主笔刘嘉看来,这12部中外纪录片里,本土纪录片更加引人注目,“它们贡献了98%的票房。因为更容易引发社会话题,吸引观众讲情怀,在市场上也会有比较长的生命周期。”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系研究员刘藩补充称,《二十二》的出品公司规模很小,但只要在一个领域精耕细作,做出观众喜欢的作品,“小公司也有机会在市场上创造奇迹。”
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开票日,组委会首次采取了“线上线下”错时售票的方式,这正是在“网售票比例逐年增加”趋势下的“惠民选择”。实际上,在刚刚过去的5月份,中国线上购票占比已达到86%,这是今年线上化率最高的一个月。
猫眼研究院院长刘鹏介绍,从2017年开始,中国电影购票的线上化率已经稳定在80%以上,“目前北美大概是百分之二三十左右,我们电影购票的线上化是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位置的。”在他看来,如此高的线上化率意味着市场发展优势,“我们拥有了最大的各种互动数据,能够知道绝大多数观影人的消费行为,可以跟踪和分析,这会让中国成为最懂观众或者说离观众最近的电影市场。”
如今观众看完一部电影,最习惯的动作也许是打开影评网站打分,并发表一番评论。以在北美和中国市场都热映的《复仇者联盟3》为例,数据显示,中国购票观众中有12%的人在观影后对影片进行了评分和评论,在北美则是2%左右。
刘鹏认为,大规模的观影人次以及高比例的观影评分,无疑能让电影人更了解观众。其团队还发现,根据数据统计,男性观众和女性观众对于影片的评价标准略有差异。“2018年至今,我们拿了一千万以上的观众评分做对比,男性观众平均评分是8.1分,女性观众是8.4分,男性比女性会更加苛刻一些。”
同时,他们还对不同人群的评价做了对比,男性观众评论的高频关健词有剧情、故事、特效、震撼、游戏、刺激等,而女性观众的高频关健词包括孩子、剧情、感人等。“归纳一下,男性更关注动作和场面,女性更关注情感。同时,2018年的数据中,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特点,大家都更关注剧情和故事本身了。”
如果经常逛影评网站和线上售票平台,会发现每部影片的信息页上都会有“想看”按钮。记者在近几个月参加许多电影宣传活动时,也发现主创们在最后总会卖力“吆喝”,希望现场观众多去线上平台为电影点一下“想看”按钮。
这一数据也已成为各大片方的“兵家必争之地”。据刘鹏介绍,去年其所在线上平台共积累了2200万“想看”数据,今年“想看”数据还在增长,截止到5月底已积累了1400万的“想看”数据。
简单一个“想看”,蕴含的是丰富的信息。在刘鹏眼里,“想看”代表的是潜在购票观众的关注度,对电影购票更有代表性。“如果一个影片做完宣传后,可以去看“想看”的增长,通过这个评估宣传效果怎么样。”在刘鹏这里,他更想通过“想看”数据了解新增的“想看”人群来自哪里,是年轻的还是年长的,这会让数据更加精准有效。
实际上,在北美市场,片方往往通过市场调研来跟踪映前的影片热度,并评估宣传效果的好坏,在中国,电影人们则有了更加准确的大数据方法。“在这点上,外国同行们也觉得中国互联网数据的应用是走在了全球的领先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