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电影项目创投是什么吗?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有这样一群人带着他们的梦想来了


作者:曾索狄
编辑:曾索狄
时间:2018-06-22 19:18

对普通观众而言,“电影项目创投”似乎是个遥远的概念。但对怀着梦想的电影人而言,这或许是一次梦想起飞的最好机会。在过去的12年里,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项目创投,持续发挥集聚优质产业资源的作用,为电影新作保驾护航。在今年的活动中,42个优秀项目从399个报名项目中脱颖而出,向着成为一部好电影的目标,踏出了坚实的一步。

推项目:超过700场洽谈在竞争

“如果你了解上海女人,你就知道这故事里有幽默的情调和内在的尖刻,这是我很期待的。”6月17日上午,在听完入选本届电影项目创投板块“青年电影计划”的作品《太后与我》的公开陈述后,评委主席、导演徐峥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这是一个讲述母女两代人故事的作品,女儿向往自由,被她称为“太后”的母亲却希望她赶紧买房,过上稳定可见的生活……制片人赵文佳不是第一次参与电影项目创投,过去她的身份是买方投资人,今年,她决定和导演王安安一起把自己的小说拍成电影。在台上的几分钟,她和王安安的语速很快,两人详细展示了项目的情节、预算、风格乃至于演员人选。

“其实我挺紧张的,之前练了很多次。”身份切换之后的赵文佳,说她更看重的是来自评委和资方更为多元的意见,“我个人非常沉浸于项目中的时候,有些盲点不太容易感觉到,评委给的意见非常精准,提醒我应该注意什么。”

两天后,她和王安安迎来了更大的惊喜:6月19日晚的电影创投颁奖典礼上,导演管虎和演员梁静的“七印象”,以及导演宁浩发起的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不约而同地将《太后与我》选为特别关注项目。这也是电影项目创投12年来,首次有两家行业翘楚同时将奖项颁给同一个项目。“中国优质的女性题材电影特别少,我觉得她们的故事有商业角度又有人性关怀,特别打动我,”梁静说,这个故事让她想到自己和母亲。在喜悦之中,两位青年电影人也干脆给出了她们的宣言:“这一切太梦幻了,咱们就把电影拍出来看吧!”

类似《太后与我》收获的这种喜悦,贯穿了今年电影项目创投的全过程。记者在现场看到,电影项目创投活动启动不到半天,预约项目洽谈的申请蜂拥而至。在之后的两天,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设置的洽谈区里坐满了人,从12个国家和地区的399个申请项目中脱颖而出的42个项目,迎来了710场洽谈会议,业界反响热烈。

助成片:呵护电影诞生的每个环节

踏上创投的平台之后,项目能否真的落地成为一部好电影?作为亚洲地区颇具影响力的电影项目融资活动,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项目创投在过去的12年里,已经见证了54部影片进入制作。仅最近一年,多部入围作品就带来了好消息:2013年入围项目《春色撩人》,已参与2017年萨德伯里国际电影节与加拿大新电影展展映;2016年入围项目《淡蓝琥珀》,入围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影片;《在码头》入围2017年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主竞赛单元;《未择之路》入围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最佳新人奖最佳导演提名;而2017年入围项目《傻傻爱你,傻傻爱我》和摘得“最佳创意项目”的《荞麦疯长》分别于今年四月和五月开机,训练营入围项目《会考试的猛犸象》也已投入制作。

事实上,为了更好地为电影新项目护航,电影项目创投还将目光投向了一部电影从孵化到成片的全过程,试图在不同面向上分别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解决途径。今年新增的“制作中项目”单元,将内容征集范围拓展到已完成拍摄的项目,为其提供后期制作和国内外发行的支持。

“这次我寻找50万以上的后续资金,包括后期制作公司等等,所有的合作都需要。”青年导演孙傲谦的作品《少年与海》入围了“制作中项目”单元。6月17日下午,他在陈述中如此描述自己的拍片经历——从编剧、制片到导演,都是他一个人。话音刚落,现场掌声雷动,台下的专业人士知道:这部由非专业演员出演,讲述一个11岁男孩成长和乡愁的作品,在总预算80万元的情况下能完成80%的拍摄已相当不易。要想真正成片,它还需要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幸运的是,这份鼓励很快落在了实处:在电影项目创投的颁奖典礼上,国内最顶尖后期制作公司天工异彩将《少年与海》和《诚惶城恐》选为特别关注项目,宣布提供后期支持服务。《诚惶城恐》的导演段春宇说,在来到电影项目创投之前,很多朋友都问他,是否担心这类犯罪题材的影片不容易脱颖而出,但他一点也不担心,“年轻导演做第一部作品很不容易,但这部电影有它自己的命运”。

再相会:阶梯式孵化机制见成效

“一个小小的创投活动,至少可以一己之力,将同时代的优秀创意与专业团队海汇于此,创造一次美好的相遇。”在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项目创投启动之前,组委会的工作团队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是的,电影项目创投能给予青年电影人的,恐怕比简单的资金或技术支持更多。今年入选阿里影业A计划关注项目的《落地生》的导演敬然说,她过去主要在海外工作,此次除了想找到合作方,也特别享受和新导演们的交流,“这几天大家聊得很开心,我们创作的初衷是一样的。”

而今年带着《空中弥漫着温热的香菜气息》入围“制作中项目”的导演牛涵,则算是电影项目创投的“老朋友”。2016年,他曾凭借作品《甜美生活》(原名《爱的宣言》)入围,并得到了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的关注,实现了项目的落地拍摄。谈及此次归来,牛涵笑着告诉记者,他希望能在这个自己信任的平台上找到剪辑、声音、制片等方面长期的合作关系。“《香菜》是我向电影大师阿巴斯致敬的作品,也是用自己有限的力量拍摄的最后一部影片,是个很重要的创作拐点。我希望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创作态度,找到未来长期的合作。”
类似的新相遇与再重逢,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项目创投活动中不断发生:摘得“最佳创意项目”的《热汤》的导演章明,曾凭借《郎在对门唱山歌》摘得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编剧;并列“最佳创意项目”的《卜贤之死》的导演胡笳,曾在2015年入围电影项目创投;而获选“最具投资价值项目”的《绑架毛乎乎》的导演王一淳,则在2016年凭借《黑处有什么》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编剧奖……

显然,从电影项目创投出发,到亚洲新人奖、金爵奖认可,经过不懈的努力,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阶梯式孵化机制已日见成效,一部好电影,正站在这条美好的起跑线,走向世界。


(除海报外,本版图片何雯亚)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