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本地现存体型最大的兽类曾濒临绝迹,上海花了十年来挽救它们……纪录片《狗獾》开拍!


作者:徐妍斐
编辑:徐妍斐
时间:2018-06-22 16:23

今天,由上海科技馆和奉贤区林业站联合制作的纪录片《狗獾》在奉贤区申亚生态林开机,这是两家单位在“大调研”中就如何利用各自专长来展现上海近年来在动物保护和生态恢复方面所作贡献的调研成果。

纪录片将市重点保护动物狗獾作为拍摄对象,希望进一步启发人们重新思考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该片预计于2019年制作完成。

本地野生狗獾一度濒临绝迹

上世纪90年代,上海本地现存体型最大的兽类狗獾还活动于奉贤、松江、金山、嘉定等郊区,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及人口由市区向郊区迁移,野生狗獾的栖息地面积迅速减少。2007年,一项针对上海本地狗獾生存状态的调查显示,这一种群在上海的数量已急剧减少,最大的一个群体在奉贤,仅有一二十只,如不及时加以保护,上海的狗獾将面临绝迹。

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之一,上海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直致力于生态文明的建设。2007年底,上海市林业局启动了狗獾保护行动计划——“上海地区獾类现状调查及生态恢复”项目。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不仅主持启动了狗獾的本底调查,也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奉贤区林业站开展了狗獾重引入项目,项目还被列入2013—2015年度“林业三年政策”项目,为狗獾的种群复壮奠定了基础。奉贤区林业站和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徐宏发教授团队组成项目组,联合开展狗獾保护和研究工作。

500只以上才能长期稳定生存

这十年中,奉贤区林业站和华师大的团队建立了一个可供狗獾生存和繁衍的栖息地。

目前,狗獾栖息地修复已基本完成,在扩大的适宜栖息地中,新改造的水系环绕了整个栖息地,沉水、浮水、挺水植物构建了丰富多样的水生环境,已经在栖息地内发现了包括黑斑蛙、饰纹姬蛙、赤练蛇等两栖爬行动物以及夜鹭、白鹭、黑水鸡等十多种鸟类。栖息地的各人工洞穴中均有狗獾生存,并自行扩大了洞巢,种群数量已有30只左右。

■栖息地内狗獾的“美好生活”

然而,据徐宏发教授介绍:“在上海郊区,如果要达到狗獾能在野外自然繁殖并长期保持稳定的生存,数量至少需要500只以上。要达到这个目标,还需要至少10年以上的时间,只有到那时,我们才能说狗獾真正回归上海本地原生生态链,狗獾才能真正的扎根于上海郊区这片富饶的栖息地而不至于消失”。

■步入式洞巢,方便公众近距离观察狗獾

下面这段,就是洞巢内用摄像头拍摄到的狗獾生活画面:

■狗獾是杂食类动物,当栖息地的这些桃子熟了,也将是狗獾的美味

■狗獾在竹林间挖的洞穴

恢复种群数量修复上海生态链

今年3月,上海科技馆和奉贤区林业站在“大调研”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就如何宣传保护动物,保护生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助力“长江大保护”战略作了深入探讨。经讨论,两家单位将合作拍摄一部以“狗獾”为主题的纪录片。

影片主要以科研及保护人员对在奉贤开展的狗獾研究保护工作为线索,介绍狗獾的生活习性、生存环境、人文价值、保护现状等情况。4月26日,上海科技馆“大调研”组一行人再次来到奉贤区,参观了申亚生态林狗獾基地,对狗獾的生存环境、种群数量及分布状况进行实地考察,就合拍纪录片《狗獾》项目的方案构思、执行计划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并形成共识。上海科技馆负责制定拍摄方案并拍摄制作,奉贤区林业站提供相关文献资料和场地,华东师范大学徐宏发教授对影片的科学性进行把关。

生物多样性和完整生态链是一个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指征。狗獾作为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兽类,在生态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上海野生狗獾种群数量的减少,是一个城市生态的预警。奉贤区申亚生态林是上海本地极小种群物种——狗獾的恢复和保护基地,是上海市政府在上海本地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一项重要举措。采取有效措施恢复上海野生狗獾的种群数量,使其保持稳定的生存种群,对保护上海地区生物多样性,修复上海生态链,构建城市中的自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狗獾的保护工作还在继续,本次纪录片《狗獾》的拍摄正是为了丰富和完善狗獾栖息地的科普教育,增加宣传手段,提升狗獾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自2009年起,上海科技馆就开始策划并拍摄“中国珍稀物种”系列科普纪录片,这些纪录片中有上海的鸟类——震旦鸦雀,有长三角的两栖爬行动物——中国大鲵、扬子鳄,有上海的鱼类——松江鲈,也有长江的重点保护动物——江豚,已经完成《中国大鲵》、《川金丝猴》、《黑颈鹤》等10余部影片的拍摄制作,倡导民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