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兰走红,与其名字的高辨识度固然脱不开关系。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过去几年,在AI技术落地的基础上,深兰搭上了新零售的快车,并且得到了阿里、娃哈哈等新零售和传统零售巨头们的青睐:
2014年,澳洲海归陈海波在上海创办了深兰科技,凭借着自己多年人工智能算法应用研究经验,入局智能零售;
2015年,深兰推出了24小时无人店,搭载拥有“机器视觉、生物识别、深度学习”等AI技术的快猫智能零售系统;
2017年初,深兰联合芝麻信用在北京联手推出推出TakeGo拿了就走的免现场结算系统;
同年6月,娃哈哈与深兰签订3年10万台、10年百万台TakeGo无人店协议·····
今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全面爆发的一年,创始人陈海波变得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忙。目前为止,深兰已经在17个国家有了分公司和销售网络。除了在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零售升级、生物智能、安防、教育、军工等9大领域全面出击,它肩上还担负着政府寄托的厚望。
5月,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来深兰视察,参观了科学院和人工智能零售研发中心后,对陈海波和团队对AI技术的探索和努力表示了肯定和赞扬。这对陈海波来说,是动力,更是压力。
2018年6月14日,在上海长宁区举办的2018全球智能+新商业峰会-AI国际峰会上,陈海波梳理了深兰发展至今总结出的行业思考,以及深兰的布局策略、组织架构和产品形态。在他看来,人工智能企业比较难的就是商用落地,底层技术研发一定要找到技术的应用场景。
以下是6月14日当天演讲过后,多位记者群访陈海波的速记——
Q:陈总我想问一下,你们做的人工智能是往无人零售走的吗?
A:深兰主要涉及的领域有三个大的,六个小的。主要在自动驾驶和自动驾驶的整车制造,在机器人、零售升级、生物质能、安防、医疗、金融以及军工领域。
Q:您能给我们举一些具体的案例吗?比如过去这个行业没有这个技术是怎么样的,有了你们的技术又是怎么样的。
A:自动驾驶是机器识别以及其他技术的综合应用,我们为很多企业提供自动驾驶的线控以及一些其他的技术,今天我们也为很多的车厂提供三到四级的自动驾驶技术,为他们提供车载机器人系统。它是一个养成机器人,可以学习乘客的一些表情,如果他疲劳驾驶会让他停车休息,如果你坚持开车他会接管车载系统,让车靠边休息。另外机器人领域我们也为很多的海外公司提供自动驾驶的洗地机和上路扫马路的扫地车等等,我们也提供一些用于零售的兜售机器人用于机场和商场,我们和日本永旺有一个合资公司,和绿地有两个合资公司为他们的全球业态提供这方面的产品。零售我们是去年重兵步入的一个领域,在中国新零售是比较火热的,我们用我们机器识别的技术让商店,让自动贩卖机认识商品,认识人,用手脉识别的技术扫手开门拿了就走,关门自动结账,这些技术都是领先于市场的很多技术。像在安防领域,我们提供视觉安防以及巡警机器人,它会在夜间在园区里面巡逻。最近我们也会推出更大的机器人来代替警察上路。
Q:你的优势在哪里?
A:在中国,人工智能这个领域,大部分的企业都是从应用开发开始的,真正拥有深度学习的底层研究和硬件的企业是很少的,我们在这方面是比较强的。
Q:就是最终能把他的想法落地成商业化,做成产品的是很少的?
A:不是这么说的,人工智能企业应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做技术研究,就像中国科学院。一部分是在技术的基础上做商用开发。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大部分都是应用级的,同时具备技术研究和业务开发的企业是很少的,深兰算是当中的一个。
Q:深兰现在在中国行业都布局了自己的产品的话,这不是相当于面对着各个行业的竞争对手吗?竞争压力不是大了吗?
A:高手必须要在擂台上和高手过招,你才能够知道你行不行,和高手过招,你才能够得到成长,肯定是这样的。深兰想做成平台式世界性的,一定会在各个领域和高手过招,很多领域不一定我们都能赢,打个平手就是赢。
Q:陈总我想问一下刚刚在演讲当中听到您介绍到深兰科技横跨了九大领域,这相对于公司可能是针对芯片,比如说一到两个领域,深兰跨的领域比较多,想请教一下陈总,为什么深兰选择在这么多领域同时发展,而不是选择几个去着力发展呢?
A:深兰是一个类似于科学院的一个组织,它不止是一个公司,我们在全球的各个研发基地会有很多的人才加入,我们深兰的体制也是很特别的,每个加入的团队要有自己的产品,它的产品如果没有商业孵化之前它是一个事业部,如果商品能够商用它就将成为我们深兰旗下的一个公司,我们深兰资本会投资它,把它用来商用。这样才会出现人才精英汇聚深兰,人才是多方面的,当然我们也有一些技术,比如机器视觉,我们可以在很多领域来发展。
Q:这种人才的储备是招聘过来的还是从行业的竞争对手挖过来的?还是自己组建的?
A:中国的AI刚起步,人才相对比较少。我们是海外的机构在全球找的人才,我们欧盟联合实验室四个实验室有超过40个博士和博士后都是老外,最近也有很多要进来。我们在欧洲有四个联合实验室是和欧盟国家实验室合办的,欧盟也给我们很多的资助,在美国硅谷和西雅图、澳大利亚都有,很多方面我们还是走在前沿的。
Q:你在全球建立实验室和研究所的话,因为每个地方的文化不同,背景也不同,你作为一个创始人或者作为一个领导者来说,你怎么去管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呢?
A:我们本来就来自海外,我九几年出去的,我们深兰75%的技术人员都是来自海外,甚至像类似于我这样的家庭都是在海外,不在中国,我们和他们比较相通。
Q:您提到有很多人来自海外的,我想对比一下咱们中国尤其是上海科研环境和应用环境和海外对比,我们自己的竞争优势在哪里?未来哪些方面是有竞争力的?
A:说到上海,上海是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劣势。上海的优势是国际化,劣势是理工科好的大学和培养机制是比较匮乏的。但是好处就是一般的海外人才如果要吸引他进中国,可能他们比较喜欢来上海,上海是一个相对成熟的环境,这方面也比较接近西方的生活状态和环境,我们觉得这是上海的优势。如果说在业务上竞争方面的优势,上海我觉得它的市场和客群有优势。一个是上海市场很大,因为它有几千万人,第二个,上海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地方,它的主力客群——年轻人比较多,也就是说能接受一些新的东西比较多,深兰很多产品都是首先在上海落地了,我们发现虽然这些客群大部分不是上海人,但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但是都是年轻人比较多,他们比较喜欢接受新的东西。
Q:刚刚听您提到深兰推出了一款新型汽车芭堤雅,这款汽车现在是无人零售与无人驾驶相结合,深兰是基于怎样的考虑去推出这样的一款车呢?
A:人工智能企业比较难的就是商用落地,作为底层技术研发我们一定要找到技术的应用场景,否则你技术再牛,你不能够被市场接受是没有用的。我在想我们自动驾驶的技术在法律不能够允许你上路之前我们还有什么样的一些市场需求的结合?因为我们有零售升级的版块,所以我们在探讨研究新零售的下一个战场是什么。我们发现新零售的下一个战场应该就是移动零售,因为零售就是要让商品无限接近客群。为什么我们喜欢网购?是因为网购能够把商品送到我身边,为什么我们喜欢逛店呢?是因为我们喜欢商品琳琅满目,触手可得的那种体验,如果我们网上订东西,送来的不是一个包裹盒,送来的是一个商店,我觉得大家应该更喜欢,我们觉得在未来自动驾驶时代,零售的重要存在形态就是移动零售,商家必须上路移动才能无限接近客群,所以我们打造了一个移动天猫实体点+网约车的体验,让大家买东西叫一个店,这是线上和线下的最好结合,这也是零售迎接即将到来的自动驾驶时代的线性产品。
Q:想问一下陈总刚刚车的问题,不知道你们的车现在有没有正式投入商用呢?
A:我们的发布会是6月6号,发布会结束以后,我们第一个大的客户就是长宁九华集团,他的目标是200辆,第一批我们很快会交付20辆,在上海很多社区、园区在跑,因为九华集团下面有一个上海著名的一个企业叫做每天菜场,原来是菜场,菜场被拆掉了,希望用我们的移动零售为每个社区去卖蔬菜,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业务,虽然社区里面不一定需要自动驾驶,园区可以放进去自己跑,社区不需要卖,停在那里卖菜,方便了市民。
Q:它是无人驾驶的功能,在社区应用的时候还是会有人去操作的?
A:是的。但是它是一个无人店和自动驾驶的结合,大家可以自己上店里买东西,扫手上车,自由选择然后就走。
Q:想问一下车在停启的过程当中会不会受到一些限制,比如某些社区,某些地方不让停之类的?
A:这个东西和你叫快递是一样的,你叫一个快递,如果快递不能进,车也不能进,你叫一个快递也要跑一趟,你叫一个花店也要跑一点,只不过他送来的不是快递盒,而是送来了更多的选择,一般都是可以的,最起码在上海因为李强书记去了深兰,要求大力推广这个东西,李强书记在车上最好的技术就要服务人民大众,深兰的人工智能服务民生这是值得肯定的,也需要大力推广的。
Q:我个人感觉这样一种零售+无人驾驶的方式比较吸引,想问一下陈总,不知道国内和国外有没有类似的方式?
A:日本从2017年罗森出台了一千天的发展计划里面,要求大力发展移动便利店。全家也有一个纲要,有些资料可以在网上搜一下,全家也在移动便利店。因为越来越多的城市没有地方开店了,像上海最近我看也封了很多的商店,买东西的需求是存在的,还有我们去调研市场的时候,在英国也发现了这样的车,在路上,只不过像摆渡车一样在城市里面跑来跑去,上去喝杯咖啡这样的,这些都是基于确实存在的需求做的一些很好的尝试。我们说新零售的下一个战场就是移动零售。在经历了便利店、自贩机和办公室货架以后,我们觉得在即将到来的自动驾驶时代,商家必须上路移动才能无线建立客群。
Q:这个时间段还要多长?
A:我们现在已经开始了。现在在发布会上已经有超过十个城市都有品牌入驻,我们进的是一个平台,从嘀嘀打车到叮咚打店,剁手党的尖叫我们听得到;从有人店到无人店,到无人店找人,这是一种新的购物体验。
Q:想问一下移动零售你们已经在做了,现在的发展阶段有没有遇到一些问题呢?
A:我们耗时将近一年取得了移动零售车的牌照,目前中国纯电新能源移动零售车可能只有我们一张,这是一种突破,因为通常情况下要么就是商业车,要么就是乘用车,要么就是货车,别的车没有,但我们觉得新的车总要突破。
Q:这个应用场景,无人驾驶在每个城市街道里面跑还是有固定的区域?
A:这是每个B端用户的事,商家自己运营产品。
Q:除了刚刚您说到的除了在上海某些社区接下来会应用到社区类的购物之外,其他城市也有很多的应用?
A:有很多了。有一个客户是专门做奥特莱斯CK的尾单,他都跑来跟我谈,能不能我里面就专门卖衣服,每个开到园区,我有把握一天最起码卖五千块钱,我说可以,只要法律允许,你卖什么都不关我什么事,就像你是开滴滴的,你加盟我这个,我就给你提供平台。没人叫的时候你也可以去园区停在那里卖都可以的。
Q:这个车在零售方面不知道运用了哪些技术?
A:扫手上车,拿了就走。这是我们在零售领域像无人店一样的。
Q:如果跟他人一起上车,现在扣的就是第一个上车的人的钱吗?
A:对,因为车体太小了,我们第二代的就好多了,是12米,现在是6米,6米是很小的空间,如果加上人脸就可以得到解决。
Q:目前仅支持一家人或者一个人上去购物?
A:对,叫做多人单拼,你可以叫一堆朋友说上车,我买单,或者两个人、三个人都可以。
Q:它目前采用的是怎样的识别方式呢?
A:机器视觉和生物识别。扫手上车,拿了就走,就像我们现在做的很多无人店,做很多的无人柜也是扫手开门,拿了就走。关门自动结账,这个也是离车自动结账。
Q:您之前说到可能是人脸识别加入到里面接下来可能就是一个一个人去识别,为什么我们不把人脸识别的技术加入进去呢?
A:因为空间太小了,遮挡很严重。
Q:其实在我们人脸的技术是可以应用的?
A:对。深兰的人脸识别、情绪识别、车辆、车牌识别这些都没有问题,但是人脸需要一个高度,需要一个空间,如果很小的空间,挤来挤去够会容易产生错误。
Q:现在这批车的空间,目前的定制方式处于哪些方面的考虑?为什么不做大件?
A:事情要从小到大做起,不能一口气吃成胖子。现在看起来这个答案是正确的,因为大家都感兴趣,大家确实觉得我开一个店,一天的费用成本肯定会高于我们移动店的成本,目前我们的一个车全款来融资租赁一天的成本也只有250块到300块。你要是开一个店一天的成本绝对不止这个钱,大家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方法,我不用开一个店在那边等着人,我哪里有客户就开过去卖,这是很好的。
Q:再请问一下,咱们上海的社区大概什么时候投入商用呢?因为我还蛮想尝试一下这种购物。
A:七月份应该没有问题,我们已经到了一批,第一批已经被商家抢走了。第一批下线的车不多,被商家都抢完了。我们希望在零售和服务这个领域再创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