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校养成记:一所普通公办初中的三年修炼


作者:樊巍 杨青霞
编辑:杨青霞
时间:2018-07-02 16:59

假山流水、中式园林、绿树成荫……走在嘉定启良中学的校园里,记者时常有一种错觉,以为自己身处江南古镇。

这是一所百年老校,创办于1904年。校园两侧高大挺拔的梧桐,见证过这所学校昔日的桃李芬芳、人才辈出。然而2000年前后,面对周边民办学校的崛起,启良无力招架,日渐式微。

转机发生在今年4月,新中考改革政策公布后的两周,随后更利好的消息,来自“百所公办初中强校工程”(以下简称“强校工程”)。

按照“强校工程”的“精准施策、注重内涵、提升质量”的思路,启良中学这所普通公办初中的三年修炼计划,呼之欲出,其目标就是成为“家门口的好初中”。像启良一样,被纳入此次上海“强校工程”、即将进行“三年强校养成计划”的,一共有116所普通初中。

留不住的生源

周五,孩子们已经放假,学校只剩下老师。校长陆正芳在办公室处理一些工作文件。

陆正芳,原嘉定区教育学院副书记,去年8月担纲启良中学校长。刚来时,她对学校做了调研,“我发现,学校近年生源情况较差。招生季,对口学校生源流失严重,纷纷流向学校周边民办初中。”

启良,地处嘉定城中心。老师家访时发现,学校经济条件特别差的家庭并不多。然而,这里却留不住学区内生源。对口启良中学的普通小学,每年有近400名小学毕业生,绝大多数离开校区,去了周边的民办。启良288人的招生计划数,来自本学区的,100人不到。

在择校上,家长对这所学校没有太多的信心。“他们会打听。打听下来,这所学校口碑一般,他们就走了。”

在2000年之前,启良也曾有过辉煌,之后,启良进入发展徘徊之际。彼时,距离这所公办初中2公里的范围内,3所民办初中发展迅速。小升初时,这3所学校吸引了普通小学、嘉定实验小学、城中路小学等3所优质公办小学绝大多数孩子。家长看重的,是民办初中的鸡血,还有孩子们在学校的整体成绩。

精准施策,生源回流

今年3月,启良的第一次校园开放日,来的人并不多,只有二十来个。“来过的家长反馈,觉得他们看的,和之前听到的不一样,与想象中的不一样。”这,让陆正芳信心倍增。

3月下旬,上海新中考改革政策公布。接着,本市“百所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开始申报。启良的“三年强校养成计划”,由此展开。

针对启良的现状,精准施策。让生源回流,是第一步。

既然来过校园的家长和孩子们都喜欢学校,是否可以让更多的人来参加校园开放日?既然双休日来的人少,快乐活动日是否可以让对口的3所小学的孩子们过来,对课程进行参观?

结合中考新政,在校园开放日上,启良重点突出的内容,就是新中考。新中考750分,注重能力与均衡,另外还有50分的综合能力考查,学校的应对有哪些?家长们很要听,也问了不少问题。

金奕晨,嘉定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就是其中一名被校园开放日吸引回来的学生。

金奕晨妈妈告诉记者:“女儿开始念小学后,我们一直倾向于附近的几所民办中学。孩子今年小升初,作为家长,我们多方听取信息。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学习氛围、市重点高中录取率等,都是我们所关心的。在公民同招、新中考改革等政策出台前,我们都比较倾向民办。”

新政出台后,家里上演了一场公民办的抉择。究竟去启良中学,还是去另一所民办初中,家长很是纠结。

启良中学的校园开放日让金奕晨妈妈印象颇深,原本在选择这两所学校之间的天平一致,但之后,选择公办的意愿开始倾斜。金奕晨妈妈回忆:“学校的活动很丰富,既有科学探索的实验展示、动手实践的传统技艺,也有我们家长所关心的学科特色活动展示。比较贴心的是,学校准备了‘与启良人面对面’的环节,我们可以直接与校长、骨干教师、班主任代表以及家长们沟通交流,更直观更深刻地了解学校。”而对金奕晨来说,当天她最感兴趣的是烙铁画,烘焙社等。“作为家长,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启良学生的精神面貌,朝气、自信、能力强,这也是我希望孩子拥有的。”

一方面,金奕晨妈妈听说了民办学校的“鸡血”,部分学生不适应;另一方面,她了解到新中考改革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名额分配向不选择生源的学校倾斜。两方面综合考虑,在启良成为嘉定区教育学院教改基地学校的揭牌仪式上,她下定了决心,“我们相信启良,选择启良”。

类似金奕晨这样的孩子不少。根据嘉定区教育局提供的最新数据,今年对口启良中学的3所优质公办小学生源回流明显,253名学区内毕业生进入启良。从100不到,到253名,生源结构发生改变。

注重内涵,提升质量

“生源的回流是件好事情。但如果学校的教育教学没有明显改善,内生的发展动力不够,回流的生源也可能会再度离开”,教育界人士表示。

这时,“一校一规划”、精准到启良这所初中、更进一步的“三年修炼”,就成为必需。用嘉定区教育局局长姚伟的说法,“第二步,是与教育学院的融合办学结合办学。启良中学成为嘉定区教育学院教改基地学校。通过1到3年的努力,让老师们成长为实力型教师。通过结对,实打实地提升其能力。”

记者拿到的一份《融合办学实施方案》显示:“建立嘉定区教育学院-嘉定区启良中学融合办学理事会,完善多方合作的办学机制”,“形成‘基地学校’融合办学的常态工作机制”。

启良中学的理事会理事长是局长姚伟,理事有副局长祝郁、嘉定区教育学院书记路光远,此外,还有家长代表、校友代表、社会知名人士、社区代表等。他们“共同参与启良中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规划和管理”,“聚焦中考改革重点内容,整合多方资源,通过目标融合、管理融合、师资融合、课程融合、空间融合等,发挥区教育学院与启良中学团队合作优势,全方位提升启良中学教学质量”。

于是,一位局长为一所公办初中站台,成为嘉定城中心诸多家长口口相传的一段故事,也悄然影响着家长们的选择。这其中,包括金奕晨妈妈。

不过,与区教育学院结对办学,并非本次“强校工程”的典型帮扶模式。在本轮116所公办初中“强校工程”中,上海明确确立的三种更为典型的“帮带模式”是:优质公办初中帮带、优质民办初中帮带、优质高中帮带。“办、带”实行联动机制,帮带的学校与提升学校进行联体评估,带的学校如果不出力,也要担责,实打实地指向公办初中办学质量的明显提升。

根本是强师、强课程

强校的根本是强师。在市级层面,“双名工程”被引入到“强校工程”的实验校,每一所实验校都将有市级名校长、两名名师。

启良特色的“强师”行动会是怎样?于是,有了“强校工程”“三年修炼”里的第三步棋。一个由社会人士、企业家组建的理事会成立,启良明强奖励基金设立,首期筹款250万元,分别设立导师奖、教师奖、学子奖。导师奖,主要针对基地,针对成立的工作室,对力推中改的专家、优秀教师做奖励。学子奖为奖学金。教师奖,则主要针对内部老师,“外部是脚手架,要发展得好,还得靠自己的老师。”

但是,陆正芳敏锐地发现,“我们成熟的老师在教学能力、综合能力方面比较强,他们经历过辉煌,有一定的专业积淀。相比之下,青年教师的成就感、自信心都不够,尤其是近10年的老师,缺乏专业认同感。这可能与这10年学校的发展有关。”

青年教师VIP成长计划应运而生。10位嘉定区教育学院教研员带教10位80末90后青年教师。“是学徒制的方式。 师傅和徒弟每个月碰一次头。市、区有什么好课,师傅会告诉徒弟各处‘观好课’。”语数英理化,5门学科建立学徒制,并对学业质量进行跟踪。

数学教师朱依婧的师傅是孙琪斌。孙师傅发现她的课堂有问题,立即进行“同课异构”。徒弟上一堂课,师傅在另一个班再上同样的一门课,让徒弟去发现问题。除了看师傅的课,徒弟还能看到师傅带来的其他老师的课,在比较中领悟总结。“感觉收获特别大。”

黄子芸结对数学教研员陈桂林。陈桂林曾多次参加上海市中考命题工作,主编《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和《初中教学区本教材》。黄子芸说:“在陈老师搭建的平台上,在模仿、学习的基础上,我在寻求自己独立的思想,拓展自我发展的空间。”与英语教研员夏秋宝结对的张俊说,在教学方法和授课形式上,“师傅的指导就像指示牌”。

强校养成计划的第四步,“是大量的课程改革”,嘉定教育局局长姚伟说。

学校通过课程融合,开设“幸福成长学堂”、“文化艺术学堂”、“创新思维学堂”,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三大学堂”各有特色。“幸福成长学堂”,根据初中学生身心特点,聚焦学生生涯教育、社会实践、探究学习,以及学生青春期面临的关键问题,通过生活实践体验和方法指导,培养学生幸福生活的能力。“文化艺术学堂”,关注学生个性特长的培育,丰富学生的学习实践经历。组建学校管乐交响乐团,开设传统体育特色项目,创建书法特色项目,通过多方资源整合,与社会专业机构合作举办流动美术馆、启良明强读书会与文化行走等特色教育活动。“创新思维学堂”,培养学生运用各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以地理和生命科学为重点突破学科,努力打造尖端学科项目。

今年9月开学,新预备班将“一班一特色”,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特色,比如管乐队、啦啦队、足球队、绳梯队,除了抓学生成绩,对孩子们品德、体格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是重点。

未来4年,是新中考改革的第一个轮回。新的英语听说测试教室、多功能的实验室,正在建设中。2019年,一幢三层楼的实验楼,将在校内拔地而起。


这,就是启良,一所普通公办初中的“三年修炼”之“四步走”。而启良,只是“强校工程”的一个样本缩影。在嘉定区,本次像启良一样纳入“强校工程”的学校,一共有8所,分别有:华亭学校、戬浜学校、徐行中学、外冈中学、练川学校、马陆育才联合中学、华江中学和启良中学。

放眼全市,16个区、116所公办初中正整装待发,势如破竹,去迎接行将到来的“强初中”浪潮。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