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上海的茂名路分为北路和南路两段,在1910年代的法租界时期,它曾是两条马路,茂名南路曾叫迈尔西爱路,茂名北路叫慕尔鸣路。1943年以后,两条马路统一了路名,以延安中路为界,路南称茂名南路,路北称茂名北路。
茂名北路南起于延安中路,北止于南京西路,全长约700多米。
相对来说,茂名北路似乎没有茂名南路有那么多值得荣耀的建筑和记忆。过去的法国总会,现今的花园饭店,闻名中外的锦江饭店和历史悠久的兰心大戏院、国泰大戏院全“戏剧性”地集中在茂名南路。
尽管茂名北路没有那么多著名的建筑,但从头至尾,街上也都座落着许多颇有些年头的花园洋房和新式里弄及石库门楼房。
比如,毛泽东曾经在1924年2月至12月居住过的“甲秀里”,建于1925年的威海路小学,建于1920和1930年代的安祥庐、兴庆里、九福新村、德成里、丰盛里、荣康里、震兴里……那些房子都只有两层高,或清水红砖、或清水青砖、或水泥砂浆仿石饰面,厚实沉静稳重,整齐整洁完好。
不少弄堂口开出了一些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的小店小铺,还有不少借老房子幽静背景开出的时装、酒吧、咖啡、画廊等小店。虽然小店有些多,但茂名北路上茂密的梧桐树叶遮天蔽日,家家门户紧闭,因此整条马路仍显得幽静安谧而从容。
如今看来茂名北路上这些老房子留着就是专供人怀旧的,仿佛是上世纪上半叶老上海的背景,街巷弄堂总是弥漫着一种叫人亲切的家长里短似的温暖,像小提琴的声音贴着人的耳朵温馨地流过去……
升平街是位于茂名北路中间一条不足200米的小街,也是一条老街了。说它老,因为这是一条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小街,一头通着茂名北路,另一头却是“此路不通”,最后掩蔽在绿荫深处。
小街到现在来看也还是很美,行人很少,路上绿树茂密,墙上枝叶披离,地上铺的是灰绿色六角形地砖。两旁既有花园里弄,也有独幢的花园洋房,那些楼房外观大都为清水红砖外墙,券窗、拱门、雕花、重檐……整条小街幽静无比,远近的市廛声仿佛被什么东西过滤掉了,只有小鸟和树叶发出的天籁之声。
升平街,很容易让人想到“歌舞升平”这个词,一个既安静平和,却又带点颓废奢华的街名。但如今让人唤起美好想象的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著名的电影演员、歌唱家周璇曾在升平街17号二楼朝东的房里住过两年。那时候的周璇年轻、天真,涉世并不深。刚刚在影坛声誉鹃起的时候,却迎来了婚变。
离婚后的周璇像飞出樊笼的小鸟,选择在升平街的房屋间居住。那也许是周璇度过的平生最为宁静悠闲的一段生活。每天,周璇起身很早,洗漱完毕,便进早点,阅读当天出版的报章杂志。看过之后,便自弹自唱的吊一会儿“金嗓子”。过后,便与义母、义妹谈谈说说,游戏一番。下午,周璇则会去位于拉都路上的国华影片公司拍片。
要是不拍戏的话,她就在家打打毛线,绣绣花,或是与女朋友们一起去看看京戏、话剧、西片、国片。一到晚上,很早就睡了。
此外,周璇还请一位京戏老师教唱戏,在升平街上学起了自行车,为的是工作拍戏节省时间。升平街的上空时时回荡着周璇那宛转优美如金笛鸣的歌声;升平街的树荫地砖上留洒了周璇姣小美丽的身影……
如今的升平街基本还是当年的模样,只是小店多了,当年的二层楼楼房都已经改造加高到五层,功能更齐全,是老房子改造成功的样板。让人辨不出新旧,只觉得这种房子很有特点,也很有韵味。
作为中国1920至1930年代的著名艺术家,周璇用她的歌声唱尽了人间的真善美,也唱尽了上海独特的江南韵味,《马路天使》中的《四季歌》、《花样年华》中的《长相思》、《青春之歌》中的《彩虹曲》……
任时光流逝,周璇的歌声始终有一种亲和的魅力,不费什么劲,也不提什么调,在轻轻淡淡之间就已经倾诉了许多怀旧的往事。
2014年前后,为了完整地保留茂名北路的老上海风情,有关部门在改造北端丰盛里等老旧里弄时,没有修旧如旧,而是推倒重来,恢复重建了1幢花园洋房,仿造了9幢清水青砖的石库门楼房。这10幢楼房错落有致,总弄、支弄、过街楼、挑出阳台、雕花石库门、木制百页窗、亭子间……一应俱全。
2017年,一个全新的却又有老上海风情和文化符号元素的“丰盛里”重新矗立在人们面前,与马路对面的德庆里、荣康里、震兴里遥相呼应,相映成趣,一高一低、一新一旧,一灰一红,成了茂名北路最有上海风情的“桥段”。
丰盛里,再一次成为海派文化的“新地标”。“丰盛享受,体贴在里”的理念,使这里成为功能形式多样、含蓄高雅、文化历史底蕴深厚的特色体验式商业街区。
各种各样的餐馆小店,包括12号线南北两个地铁站就隐藏在万家灯火般的石库门内,因此徜徉在茂名北路的街头巷尾,会让人很轻易地回到由周璇歌唱为背景的老上海之中……
作者简介:周林
周林,上海人,网名“独木成林”,60后海派文学爱好者。热衷上海人文历史,常在上海各条马路上“东游西逛”,用文字捕捉、记录上海历史风情。目前,已出版《叩街问巷:上海马路的前世今生》、《虹口记忆》、《虹口电影》等三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