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各种虫子开始跃起来,轻则引发皮肤不适,重则还有可能致病甚至危及生命。
这可不是耸人听闻!近日,江苏的宋先生(化姓)就因为蜱虫在鬼门关走了一遭。
更不幸的是,他的小舅子和岳母先后被蜱虫咬伤,后因在当地医院迟迟未能确诊,多器官衰竭而病重不治。
而宋先生在为岳母处理丧事的过程中,裸露在外的右小臂不小心被蜱虫咬了一口,在南京鼓楼医院经过近20天的抢救治疗,才脱离了危险。
其实,这种被蜱虫咬伤的情况并不罕见,每年都会有不少病例被报道。
就在前几天,杭州一个2岁的孩子脚趾处被蜱虫叮咬,还好发现及时,医生将蜱虫完整取出。
接诊医生表示,在家被蜱虫咬伤的患儿并不多见,通常是在野外被咬伤,但即使生活在城市的家庭环境里,也并不是绝对安全,不可大意。
为什么一个小小的虫子会致人死命?蜱虫到底长什么样呢?
蜱虫的外貌和常见的瓢虫比较相似,有八只脚,大多数蜱虫都是深褐色,依赖吸血来维持生存。
蜱虫的体积非常小,幼虫只有1到2毫米, 如果不仔细观察是很难察觉到它的存在的。
蜱虫体内有一种可怕的病毒,叫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也称新型布尼亚病毒),这种病毒可以通过蜱虫叮咬而传播给人,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被蜱虫叮咬后,人最短在2-3天后发病,也有会在1个月左右起病,通常1-2周左右。
大多数人会表现为急性发热,体温一般在38.0 ℃以上,伴有畏寒、食欲不振、乏力、肌肉酸痛,部分患者有出血倾向,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球结膜出血,少数患者病情危重,可出现意识障碍、肺出血、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等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该病病死率达12.7%~32.6%,而且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仅有对症支持治疗。4到10月是蜱虫的活跃期,“蜱虫病”随季节高发,绝大多数出现在5-11月,5~7月为主要高峰期,9月份为次高峰期。
若发现遭到硬蜱叮咬,一定不能直接用手拍打或是捏压。
应用镊子夹住蜱的口器,小心地、轻轻地将蜱摘除,避免其口器断裂残留于体内,并用肥皂冲洗叮咬处,便降低感染的机会。
1、参加户外活动,特别是野外植物繁茂的地方,建议穿长衣、长裤,裤管及袖口最好扎紧,不要穿凉鞋等暴露脚趾,尽可能减少暴露在外的皮肤。
2、去野外游玩,最好避免长时间坐卧草地,可使用一些驱虫的物品,比如风油精、青草膏等。
3、外出归来时仔细检查身上是否有虫子叮咬,及时洗澡更衣。一旦发现有虫叮咬,不要在皮肤上用手拍打或捏死小虫,最好用嘴吹或用其他物品将虫子拨落到地上后踩死。
4、查看被虫子叮咬的皮肤有无残留异物,清理后用大量清水冲洗,用肥皂水清洗。局部可以用炉甘石外用,口服抗过敏药物如开瑞坦、仙特明等。
5、如果有蜱虫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