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3年前的今天,中国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船队开启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征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将中国古代航海事业推向顶峰,建立了和平友好互惠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可是很多小伙伴却可能不知道,我们高桥镇和郑和下西洋有着密切的联系哦。
历史上记载:“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时(1413年),山已筑成。其船队由扬子江转海而南,望此(宝山)为往来收泊之准。明永乐帝为筑宝山作记,泐石为碑。中云:‘今年春,及命将士相地之宜,以为往来之望。其址东西各广百丈,南北如之,高三十余丈,上建烽堠,昼则举烟,夜则明火,海洋空阔,遥见千里,于是咸乐其便。’”
那这里说的宝山和石碑是指什么呢,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科普一下吧。
高桥镇,自唐代成陆以来,因其地理位置三面临水、扼长江与黄浦江之咽喉,历来为军事要地。明清两代皇帝十分重视高桥镇的战略地位,曾先后5次在高桥地区建筑海防城堡。1368年明太祖朱元章统一天下,建都南京,长江口成为捍卫京都的海上第一道屏障,而位于长江与黄浦江(当时为吴淞江)交汇处——吴淞口南岸的江东(高桥地区古称)成为朝廷水师巡海扼江的军事要地。
永乐九年(1412年),陈瑄负责郑和下西洋的官兵配置和调动,在踏勘浦东高桥时,见高桥一带由于地势低洼,航道上没有标识辨认,船只经常迷航失事,便呈奏明成祖朱棣:“嘉定濒海地,江流冲会,海舟停泊于此,无高山大陵可依,请于青浦(高桥古称)筑土山,方百丈,高三十余丈,立堠表识。”
朱棣向陈瑄颁制了批准的诏书。陈瑄调用海运将士数千人,日夜挖土垒山,用了不到十天的时间,就筑起了一座土山,高30余丈,并在山顶上建了烽堠,作为郑和下西洋的水军舰队指引航向,同时也成为海防官兵的“瞭望台”和制高点。明成祖亲为文树碑,赐名“宝山”,这宝山和烽堠就是中国的第一座航标。
直至1582年,强台风袭击高桥地区,宝山在风暴中坍没在海中,西麓的宝山城失去依托,东北角也被潮冲坍,没入海中,岌岌可危。潮退后,人们只能把烽堠碑(又称永乐御碑)搬到“东桥街清浦旧镇之桥北”即原海滨村五队李家宅,并建碑亭以幂之。
此后几十年内,正值明末清初战乱之际,无力修复加固。清康熙8年(1670年),这座明代建筑的宝山城堡终于在又一次风暴潮中全部坍没入海。康熙33年(1694年),十分重视海防建设的清康熙在原宝山西北2公里处又新建一座宝山城。
经过200多年的历史变迁,这座建于清代的老宝山城逐渐沦为空城,兵营全都改成民房。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宝山城虽然失去军事要寨的城堡作用,却成为上海地区珍贵的历史遗迹,1959年被列为上海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浦东开发兴建外高桥深水港区,征用了老宝山大部分土地,保留了南门城洞,竖立了“上海市古代文化遗址——老宝山城遗址”碑石,2013年又进行了保护性修缮。
而现存放于浦东高桥中学的校园内的“烽堠碑”,成为了国内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座由皇帝撰文的航海碑,导航着当时郑和下西洋和长江口的千帆竞发。“烽堠碑”上记载了当时长江口的海运条件,记述了中国第一座航标的地点及建造经过。“烽堠碑”无疑是一座与海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御碑”,这类与海运密切相连的御碑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是不可能出现的。在严格实行海禁、闭关锁国的清代也是不可能出现的,因而永乐“烽堠碑”的特殊意义是空前绝后的。
民国年间碑亭倒毁,由高桥乡乡董钟玉良将此碑移入高桥公园即现在的高桥中学小岛亭内。建国后,永乐御碑在高桥中学一直得到很好的保护。解放初期,高桥中学建新教学大楼时,楼位北移与御碑保持合适距离。
为了保留下完好的“烽堠碑”,高桥中学的几代师生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在1983年12月23日,经川沙县人民政府批准,将“烽堠碑”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终于把此碑从法律上永远留在高桥故土。
1984年,高桥中学根据上海市文管会意见,仿照宝山制式,垒石为阜,建碑亭,把永乐“烽堠”御碑移入“明御碑亭”,亭额上的篆书由护宝志士王京盙老师题写。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航海史上,同时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件大事。为了纪念这一件事情,自2005年起,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中国“航海日”,也就是今天。
在这郑和下西洋613周年之际,高桥镇作为郑和下西洋航线中重要的途经点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永乐御碑”更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程,有着和当年海运贸易密切关联的文物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和实物性,以此为契机,我镇将进一步加强文物的保护、修缮和管理工作,结合“一路一带”国家战略纲要,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程必将带动对外经济文化贸易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打造上海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