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回忆录|房管所职工竟然去拜访“大作家”陈登科……


作者:朱惠兴
编辑:黄吉
时间:2018-07-12 17:04

■ “大作家”陈登科

大约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安徽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家协会主席陈登科(1919——1998),以及作家萧马(1930——2011)一行,来到上海。消息传来,我们单位的几位文学爱好者,决定去拜访“大作家”,聆听老前辈对文学方面的高见,以及讨教写作方面的经验。于是,在一个有点儿冷的晴天,我们一行来到陈登科他们下榻的锦江饭店。

陈登科大名鼎鼎,是我们那个年代文艺青年的“偶像”之一。他的长篇历史小说《风雷》,以及《赤龙与丹凤》(第一部)等,在中国文坛享有盛誉。这样一位“大作家”,会接待我们这群“无名小辈”吗?我们有些忐忑。

陈登科在宾馆房间接待我们,为我们沏茶倒水,很热情,没有“大作家”的架子。我们的忐忑心情也就平静了下来。

我们老单位是沙洪浜房管所(现为长风物业)。虽然是一个百来人的小单位,但“浜”小人才多,特别是从学校里来的一批年轻人(“老三届”初高中都有),哈哈,吹拉弹唱、乒乓象棋、文艺写作、自学英语等,把房管所搞得热气腾腾的。后来从区局调来一位年轻干部陈浮(笔名)同志,也是“老三届”,而且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艺青年,成为我们年轻人的“带头大哥”。

陈浮同志很斯文,在区房地局有点名气。早就听说,在当年“练好铁脚板”的那个年代,局基干民兵组织“拉练”,在上海近郊长途跋涉(农村过夜)。陈浮同志一副“的笃板”打得有板有眼,在路边敲起了小快板(像电影里的文艺宣传兵那样),快板词出口成章,很鼓舞士气。他是一位文学爱好者,思路敏捷,笔头很快。他经常把写好的小说给我看,要我“提提意见”。惭愧,我算啥?一事无成,徒有虚名,只不过是对文学作品爱好而已。当获悉“大作家”陈登科来到上海后,他便组织我们几位文艺青年一起去拜访。

在宾馆房间,我们与“大作家”陈登科谈吐甚欢(作家萧马也在场)。陈登科谈了他参加革命的经历,以及写作农村题材小说的体会。要我们多读书、多学习、多写作;写作的题材在于生活,要让生活本身说话。在一旁的作家萧马也时常插入一些精彩的句式。后来上海某知名电影女演员来拜访。我们也就告退了。

临别前,我掏出笔记本请陈登科、萧马题词。他们欣然命笔。

陈登科的题词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萧马的题词比较文艺:“王国维论艺术的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愿与惠兴同志共勉”。

陈浮也请陈登科题词。陈登科为陈浮的题词是:“毅力是前进的动力”。

陈浮很用功,回来后佳作连连。《萌芽》《上海文学》等相继发表了他的一些文学作品,其中报告文学《从小岛走向世界》(1983年第12期《萌芽》),获得“萌芽文学创作荣誉奖”。我呢,写了几篇小说,有点“悲”,人家不要(我们曾经议论到,传世作品都是很“悲剧”的。但“悲剧”不讨人喜欢),自我欣赏而已。

■ 陈浮同志部分文学作品,其中报告文学《从小岛走向世界》(1983年第12期《萌芽》),获得“萌芽文学创作荣誉奖”

与此同时,我们在团员青年中组织了读书活动等,“团青”工作生动活泼。后来,陈浮同志调到局里、调到区里工作。再后来,听说陈浮同志浪迹江湖,在全国各地采风,为构筑“大部头”文学作品积累素材。

我忘不了与陈浮同志在房管所一起相处的那段日子。

■ 陈浮同志与部分团员青年在苏州西山合影。后排左二为陈浮同志,前排右一长者为当年的“服务明星”沟路工余小如师傅

“大作家”陈登科以及萧马的题词,一直鼓舞我笔耕不止。

在长风老屋,我虽然没有像样的小说发表,但小文章(包括人物采访、通讯稿、案例稿、随笔、诗歌等)发表也不少,生活过得很充实。我忘不了陈登科、萧马当年对我们文学青年的关心和鼓励,特别是陈登科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题词,还有萧马的“三个境界”的题词。回首写作往事,我有过“逆水行舟”的艰辛,有过“独上高楼”的困惑,有过“衣带渐宽”的感觉,有过“蓦然回首”的惊喜……

■ 萧马与女儿严歌苓

笔者后记:

阔别许多年,当年去锦江饭店拜访“大作家”陈登科的其中几位,近得晤面,相聚甚欢。深感时光如驹,人生苦短。哈,英雄迟暮,壮志未酬。大家交流写作计划,决心在有生之年,快马加鞭。“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当年去锦江饭店拜访“大作家”陈登科的其中几位,近得晤面留影。前排右一为陈浮同志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