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不在大,有河则灵”。在有着800年建县史的嘉定,保留着上海仅存的且仍在发挥功能的古代城市水系——护城河。19日,6.5公里的嘉定环城河步道(内圈)得以正式贯通。今年9月,长约9.5公里的步道(外圈)也将贯通。在充满历史人文遗迹的古城河沿岸,一幅申城的“清明上河图”正沿环城河步道徐徐展开。
未来,嘉定还将试点水上旅游,推动环城河旅游品牌项目建设。“坐着游船游古城河”,实现与历史的对话。
■环城河步道区域图。图片来源:均由嘉定区提供。
沿河漫步,古城河、新步道,有种时光和空间在这里实现对话的错觉。
嘉定城的水系非常独特,环城河作为嘉定古城外侧的护城河道,曾是古代重要的防御工事。横沥河、练祁河与之纵横出入,形成“十字加环”的特有风貌,也构成了江南名城历史悠久的水文化特色。
借着环城河步道贯通的“春风”,环城河沿岸充满历史韵味的历史文化遗迹焕发了新的生机。在不破坏城市原有格局的基础上,贯通工程因需而建,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古城墙遗址、水关遗址原始风貌,还将各处串联起来,打造了一条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水岸”。
据嘉定区建管委副主任柳顺介绍,步道贯通总体定位为“申城千年的清明上河图”,设计上注重原有城市文化历史的延续,以重现上海地区千年古城的河畔盛景,优化提升城市的滨水空间形象为目标,从“环通、植绿、河景、乐游”这四方面进行设计展开,打造成为生活休闲水岸、生态公园水岸、历史人文水岸三大风貌段。
生活休闲水岸大致为清河路至东练祁河区域,沿岸除儿童公园外,主要为居住社区,因此在维修改造过程中,更注重为居民打造滨河的公共活动、游憩空间。
生态公园水岸由东练祁河至博乐路区域,拥有最多的绿地和绿带,鼎鼎大名的紫藤公园也位于其中,主要通过修缮、增设休闲设施,使公园与步道完美融合。
历史人文水岸从博乐路至清河路区域,两侧分布有水门和城墙遗址公园等诸多历史人文资源,改造将重点关注原有历史文化空间的氛围延续、利用和更新提升。
事实上,总长约6.5公里的嘉定环城河道环嘉定老城而建,是较早建成区。沿途有企业、高校院所,也有居民小区,涉及的主体众多,人口也相对密集。这也给贯通工程制造了不小的“障碍”。
比如,嘉中社区和李园二村原有的自行车棚临河而建;上海大学的小区内,也有一段500米的区段正处在贯通的关键位置。这些断点要是不通,贯通也就无从谈起。为保证贯通工程顺利进行,嘉定区相关部门在沿河小区内广泛进行民意征询,在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将车棚的设计方案等展开征询。
最终,小区的车棚往内部分腾退却在实用功能上实现了提升,同时,还新增了部分机动车停车位。在经过与上海大学校方的反复沟通,最后此段滨河区域实现了全天候开放。而为了不延续步道的美观,上海大学校方主动提出用绿化来将校区与河道进行软隔断,确保校内管理的相对封闭。
嘉定镇街道副主任陈兴华告诉记者,此次的环城河步道贯通涉及到街道范围4.02平方公里,密布着居民小区。所以从一开始,居民们就十分关心这处公共空间的施工进展。为了方便小区居民,特地在沿线的社区开设了11处便门,并通过门禁系统来实施管理。
据项目施工方绿洲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陆振华介绍,对于一些确实无法腾挪沿河空间的既有小区,采用增设步行桥和栈道的方法来实现步道贯通。
“步道建设是第一步,如何把步道管理维护好,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是下阶段工作的重点。” 嘉定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说,步道的管理养护将同今年的无违居村(街镇)创建和水环境保护两项工作相结合,一要保证环城河岸违法建筑的零增长,杜绝生产生活污水入河,二要借助嘉定河长APP平台,发挥好嘉定全区423名河长的作用,做好环城河及周边水系的动态监管。
此外,嘉定区建管委、区绿容局、嘉定镇街道也已经建立起了步道的常态化养护机制,定期养护步道铺装、绿化及相关设施,维护水清岸绿的生态风貌。
除了环城河步道的内圈贯通,今年9月,长约9.5公里的外圈也将实现贯通。贯通后,嘉定将计划推动步道内外圈联动,构建环城河步道慢行交通系统,拓展市民休闲健身设施。
柳顺告诉记者,嘉定将继续加强对区域内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和保护,依托良好的历史格局、空间结构,保护城市肌理。未来,他们还将试点水上旅游等,推动环城河旅游品牌项目建设,为老城发展注入新的力量。“等到建成时,市民们可以实地感受坐船游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