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出品的原创话剧《第二性》目前在虹桥艺术中心热演。
原剧本由编剧赵潋创作,探讨了法国存在主义大师、自由情侣西蒙娜·德·波伏瓦与让·保罗·萨特这两人一生颠覆传统的契约爱情。
该剧2013年和2014年曾经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出,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2018年由导演徐紫东重新搬上舞台,他站在一个男性导演的视角,在赵潋的原剧本基础上,做了颠覆性的改编,不同于原剧本在女性视角上的纠结和人性的撕扯,2018版的《第二性》更多地是用现代生活的视角来探讨两性关系的矛盾冲突。
此次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青年演员杨景然饰演的法国著名女性主义学者波伏瓦,将和王俊东饰演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展开一段跨越时代的恋爱传奇。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青年演员麦朵分饰波伏瓦的学生奥尔加和波伏瓦内心的自我,青年演员郭枫将分饰波伏瓦的美国情人奥尔格伦及萨特内心的自我。四位青年演员将在舞台上向观众呈现这段备受争议的情感关系背后,人们在两性关系的约束和开放之间所能承受的极限。
全剧以契约贯穿始终,演绎了在这段超越传统的爱情关系背后,两位大师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在原剧本基础上,导演兼演出本修改徐紫东将有颠覆性创作,将编剧赵潋所刻画传世爱侣加上自我的理解,除了跨越一生的缠绵悱恻,观众也将领略两个伟大灵魂的热辣与激情,纠结与挣扎,甚至是,疯狂。在导演看来,波伏瓦用一生去实践、实验、完善了她自己所坚信的信念。波伏瓦与萨特选择彼此是命运的安排,又不仅是命运的安排。两个人互相吸引,初衷可能是爱,但要维系两人的长期关系,靠的是彼此欣赏,彼此需要。时间久了,我需要你比我爱你更重要。
本剧由优秀青年舞美设计师唐琦担任舞美设计,舞台采用两个圆环平台与两层圆形白纱将舞台分割成了两个空间,两个圆环象征两个戒指,代表着萨特在与波伏瓦始终游离于婚姻之外,内层白纱通过灯光明暗变化,营造一种迷幻的虚拟环境,角色在舞台上通过与自己内心的另一面对话,表现出萨特和波伏瓦在生命的每个阶段,所遇到的彷徨纠结喜悦。
原剧编剧赵潋2010年就开始构思该剧本,她认为《第二性》已成为波伏瓦一生的符号,也是萨特与波伏瓦一生情爱关系的象征。正是他们的契约爱情促使波伏瓦对两性关系有了更深刻和透彻的感悟;如果没有萨特,就不可能有波伏瓦的《第二性》。作为一位女性编剧,赵潋敏锐地感觉到,波伏瓦与萨特的故事是个不容错过的戏剧素材,而“第二性”则是最恰如其分的剧名。中国编剧写外国人的戏,这被认为是个非常大胆的举动。
该剧本一经完成便获得了众多业内名人的高度评价,著名表演艺术家奚美娟、著名导演艺术家王晓鹰和著名剧作家赵耀民欣然联袂公开向话剧观众推荐本剧。2013年首版《第二性》演出后观众反响热烈,讨论激烈。
编剧赵潋说:“我要说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想借此探讨当代社会的两性模式以及女性的生存方式。在今天的大都市,波伏瓦无处不在。”
在我看来,波伏瓦反对人有先天的东西。她不仅宣布自己不信上帝,她也不信理性,不信任任何本质的东西,不信任何形式化的,也不信任制度。按照波伏瓦自己的感觉来讲,她不是一个女人,是一个人。她用她的一生去实践、实验、完善了她自己所坚信的信念。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大概也是这个意思。按照我们孔圣人的说法,对一个人的判断来自——“听其言观其行”来讲,她大概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她的哲学就是她的生活。
波伏瓦选择与萨特以签订的终身契约的形式选择彼此是命运的安排。无论你是谁,你有旁人看起来多么糟糕的性格,这个世界上都不止只有一个人能完美的契合你。只是我们终其一生没有遇到,或者错过。但波伏瓦和萨特在20岁出头就遇到了,也许那时候彼此还不是那么完美。但还能走到最后,这又不仅是命运的安排。
两个人的互相吸引,初衷可能是爱,但要维系两人的长期关系,抵抗住审美疲劳,环境的诱惑以及生活的无常,仅靠爱是不靠谱的,彼此欣赏,彼此需要。时间久了,我需要你比我爱你更接地气。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承认我们这一生很难只爱一个人。
其次,是两个人的共同进步。你要评判就一定有一个标准,有一个标准就本质现行了。这可能不大合适吧。从我短暂的32年人生来看,过去未来都不可及,当下比较重要。我们的戏会客观地展现他俩之间的关系。从我导演的视角,带有我的主观意识:他们的爱情和成功失败没关系。
客观,带有我想象的客观,来讲这个故事。
客观,把他们关系的方方面面,都给你讲了。
然后,观众们自己选择吧。
西蒙娜·德·波伏瓦(杨景然 饰)
20世纪法国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之一,在大多数女性受困于社会对女性这一性别认识与歧视时,19岁的波伏瓦就发表了个人的独立宣言——“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此后的人生一直致力于女性独立问题研究与写作,并写下我们至今仍津津乐道的被封为西方女性“圣经”的《第二性》。
她和萨特成功地把两个人的生活变成了“双重生活”,而不是简单的合二为一。
让·保罗·萨特(王俊东 饰)
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虽相貌平平,却靠一身“才艺”俘获美女无数,包括但不仅限于差点结婚的美国女演员洛莱丝·瓦内蒂、美国美女记者多罗蕾丝·费奈蒂、娜塔莉·索罗金、万达、露西尔、露易丝·韦德里纳和阿尔莱特·埃尔坎等。
奥尔加·科萨基维奇(麦朵 饰)
奥尔加是波伏瓦和萨特两人经历的第一段考验。这段经历曾让萨特一度想放弃文学,波伏瓦也怀疑起自己和萨特的爱情。奥尔加·科萨基维奇是波伏瓦的女学生,疯狂地迷恋着波伏瓦,而波伏瓦又让奥尔加去帮助萨特度过注射致幻药物而引发的抑郁期。三人的感情生活被紧密地联系起来,波伏瓦和萨特都接受了奥尔加。
尼尔森·奥尔格伦(郭枫 饰)
1947年,39岁的波伏瓦在去美国期间认识了38岁的美国小说家尼尔森·奥尔格伦,两人如痴如醉,奥尔格伦数次向波伏瓦求婚,波伏瓦写给奥尔格伦的信件更是超过三百封。
原创话剧《第二性》
Beauvoir and Sartre
她赌上自己的一生重新定义女人,她堵上自己的情人重新定义爱情。
故事梗概:
上世纪的法国,西蒙娜·德·波伏瓦和让·保罗·萨特是一对终生的情人。萨特是万众瞩目的存在主义大师,而波伏瓦则被称为最著名的女性主义学者。
1929年,21岁的波伏瓦认识了著名学子萨特,互相钟情。萨特提出和她签一份特殊的契约,彼此尊重各自私生活的自由,并相互坦诚,长久相伴。于是在相守的半个世纪中,他们的情感充满了坚持、感动、纠结、挣扎甚至疯狂。
这期间,波伏瓦撰写了那部著名的女性主义著作《第二性》。
在他们死后的大约30年时间里,这一契约爱情不断地用来被传播、颂扬以及争议,被称为忠诚或背叛的典范。
制作出品: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出品人:杨绍林|艺术总监:吕凉|监制:田水|制作人:唐诗|原剧编剧:赵潋|导演、演出本修改:徐紫东|舞美设计:唐琦|灯光设计:王鹏|音效设计:王轶轩|服装设计:李卡|道具设计:刘一平|舞美制作监理:赵明|技术设计:周成波|舞台监督:王祺、黄云春
主演:杨景然、王俊东、麦朵、郭枫
话筒操作:黄佳炎|灯光操作:李阳扬|服化操作:毕文宗、朱晓星|美工:曾有长|制作:王怀仁、胡金成、贺正玉、胡修宝、郑刚|场记:应照宜|演员经理:俞晓|宣传经理:陈理、郑怡雯|宣传照拍摄:秦智芝|剧照拍摄:尹雪峰|宣传照拍摄场地提供:马里昂巴
演出时间:即日起到7月21日19:30;7月22日14:00
演出地点:虹桥艺术中心(长宁区天山路8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