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香港,画面中更多是伴随着红绿灯“叮叮”声音下,市民们的匆忙脚步;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内,“填满”了辛苦打拼的白领和莘莘学子。这座城市似乎一切都建立在快速、高效的节奏之上。
但就在这样强烈的节奏之下,整座城市的茶餐厅星罗棋布,大家在这里聊赛马、谈世界杯,人与人之间分享和体味着不同的城市故事,汇聚成上千个散漫的生活空间。在香港,吃上几次地道的早茶,和邻座的阿伯闲聊瞎扯几句,那才算刚刚走进香港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在香港的茶餐厅里,不但保留着地道的当地文化,还有家里家常的特色服务体验,一位上海的游客更是向记者感叹道,“茶餐厅的服务好就好在‘不卑不亢’,没有距离感”。香港用特有的“茶餐厅文化”,让市民、游客享受着“低密度”的闲适生活。
记者在香港探访的第一站,是一家列在香港旅发局官网上的“优质餐馆”。香港旅游服务的一个特色,餐馆也是官方罗列的“景点”。在香港旅游中,和观光一样,吃喝也是旅游体验很重要的一环。这家位于葵芳的银龙粉面茶餐厅,在香港旅发局的官网上被标注为“地道香港美食”。
在香港葵芳一带有很多政府配套的公共住房,不同于油麻地或尖沙咀等旅游聚集地,这里属于人气很旺的居住密集区,有着地道的茶餐厅文化。70多岁的李阿伯是这家位于葵芳地铁站旁茶餐厅的老顾客了,他告诉记者,这家茶餐厅在50年代从附近荃湾的大排档起家,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了。
在记者观察看来,这家茶餐厅以白色和绿色为主色基调,干净到有点“简陋”。店面不大,仅供20-30人堂吃使用,相较一些动不动就上下两层甚至几层的饭店来说实在显得有些局促,而餐桌相较我们平常看到的也要小上1/3,高峰时,顾客拼桌一边吃饭一边还要小心和对桌的头顶着头。但像李阿伯这样的香港人却觉得挺满足的,“方便就很好啦,我下楼沿着街面就能看到(茶餐厅),有的甚至会开在大楼边上的地下室,但够近。”
“这就像是我们自己的餐厅和客厅,下楼就到了。”李阿伯指着店门口的一个类似“纹龙”的招牌,一边说:“你看,这都是有‘江湖’味道的,我们几个年纪相仿的也会闲聊瞎扯不同年代的过往故事。”
从上海前来香港旅游的资深驴友丰先生在茶餐厅里告诉记者,他去过国内外很多的地方,如果从内地横向的比较来看,“上海的服务确实是走在全国的前列,但或许是硬件发展的太快了,在软件方面仍然需要改善。”
在匆匆的十来分钟的采访过程中,丰先生还谈到了印度的陈旧火车,“它的每一间厕所都有专人维护清洁”;谈到了日本的健身房,“不会催你办卡,但报纸、血压计、毛巾、免洗的洗手液一应俱全”。而在丰先生看来,香港茶餐厅的服务舒服就舒服在“不卑不亢”,“你看会有很多店员和顾客围成一桌吃饭、闲聊打趣,起码店员和你感觉是没有什么距离感。”丰先生说道。
对此,这家茶餐厅的经理李柏林也有同样的感受。在他看来,港式茶餐厅中那种“低密度”的舒适感和它提供的服务有着密切的关联,“服务不是光有态度和热情,就像你们喜欢说的不要‘尬聊’,要有沟通和服务的技巧”。
经历了18年的磨砺,李柏林说他什么样的客人都接触过了,“常客、过客,想要聊天的,还是要给空间的,或者是要速食赶时间的,一看就知道了。”
李柏林也坦言,很早以前的茶餐厅或者是茶档的服务也是模式化的:只要上菜快,吃的饱、吃的好就ok了。“但现在这种机械化的服务在顾客眼里就有些敷衍和草率了。在我慢慢理解看来,服务的好,不是一味的顺着顾客。应该是在品质、环境等方面提供更接地气、更专业的服务。毕竟在茶餐厅、在吃方面,听我们服务人员的建议会更加专业,对食客也会起到更大的帮助。”
如今,随着香港和内地尤其是广东地区的联系愈发紧密,有越来越多的内地旅客也会来到茶餐厅就餐,在李柏林印象里,大多旅客都是来附近新都会商场扫货的,“内地的客人以年轻的居多,都是都拎着一个大尺寸拉杆箱,来去匆匆的。”遇到这些旅客是,李柏林和他的同事们往往会上前搬下行李并帮忙看管,顺便推荐几个特色河粉或者面条,“但这都只是最基本的(服务),你要了解他们的兴趣点。
他们都是来购物为主的,我们一般都会聊聊附近商场有哪些‘硬货’,新都会广场,还是葵涌广场,现在哪家金铺的工艺费在打折,我们的店员都住在附近,有的店员在上班路上还会穿过一些商场,要分享这些(信息)也很简单。”
此外,李柏林还提及,香港旅发局对各家茶餐厅的服务也有着严格的要求。
香港从1999年就推出了“优质旅游服务”计划,要求计划内的商家必须是明码实价、资料清晰并能够提供优质服务。李柏林跟记者说,现在很多游客都会通过点评APP和微博、微信等轻松地识别出“优质旅游服务”的零售商户、餐馆及酒店。“对于很多旅客来说,它更像是一份在香港旅行和生活的攻略。
所以,像他们这样的茶餐厅在服务方面也不敢有丝毫的放松,“因为,他们(旅发局)会派第三方随时访查,一旦发现问题就会被‘踢’出这个计划。”李柏林说道。
同样是“优质旅游服务”计划的加盟商户,香港服装品牌“Bauhaus”的相关负责人王智杰告诉记者,“优质旅游服务”即是一个对商家信誉的认证,也是一个督促,“要求我们工作人员在时尚敏锐、搭配推荐和服务上都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我们会要求我的店员不做一个推销员,而要成为顾客的时尚顾问。”
华师大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工商管理学院院长,上海旅游局长三角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冯学钢在接受晨报周到记者采访时说,首先上海的饮食种类非常丰富,如果能在环境、卫生、质量和员工服务上做到更高层次的标准化,那么旅客的体验就会更好。“服务的理念越先进、服务人员的服务技巧越高,那么服务所产生的效应就会放大,这就形成了一种服务文化。”
其次,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服务就像是链条一样,是串在一起联动的。“例如,如今很多的餐饮和购物都是综合体一般的呈现,好的餐饮、优质的服务也可以延伸到购物、文化等方面,让旅客在上海吃到正宗的上海的味道后,还能通过购买这些特产和文化把这些味道带回自己生活的城市。这就有了上海的生活文化。”
最后,在谈及为什么一提到香港的茶餐厅就会形成一种“低密度”的闲适生活感受时,冯学钢认为,上海在特色饮食方面也有着自己的文化内涵和故事。“可能只是缺少对上海名小吃、本帮菜以及一些老字号品牌的系统梳理。若能梳理形成一个‘体系’,通过给游客更好的体验,让游客口口相传,就能逐渐营造出一个‘符号化’的饮食文化招牌。那么,‘吃’这个‘产品’所产出的价值就会更高,游客也会自然形成一个概念:哦,这个就是上海的味道、上海的文化和上海人的生活。”冯学钢说道。
■ 海上风来香港篇导读:
《唤醒老宅生活味道要形神兼备、浓缩市井人情,上海城市特色文化酒店该如何打造 | 海上风来 》
《慢得连朵浪花都追不上的古董帆船却成维港旅游金字招牌,黄浦江如何散发上海魅力|海上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