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得连朵浪花都追不上的古董帆船却成维港旅游金字招牌,黄浦江如何散发上海魅力|海上风来


作者:胡迎
编辑:沙情奕
时间:2018-07-24 10:15

和上海一样,香港从朴实的小渔村,发展成为现今的国际大都会,靠的是几代人的努力创造出的传奇。

维多利亚港(以下简称“维港”)和海港中行驶的中式渔船更是盛载着香港人的集体回忆,这些渔船在维港中已经行驶超过百年。

对于最初的香港渔民而言它不单单是交通和劳作工具,更是这些渔民的家,简单如衣食住行、隆重至婚嫁丧葬,生活苦乐全都在船上进行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鸭灵号成了香港唯一仍在海上航行的中式古董帆船。它建于1955年,原本由一名香港渔民拥有。

如今的鸭灵号已改造成为观光帆船,被世界各地的资深旅客视作香港旅游的“logo”。

每晚8点,乘坐古朴而有韵味的鸭灵号在维多利亚港的海面上,欣赏用两岸地标建筑谱写的“幻彩咏香江”灯光音乐秀,成了维港旅游的“金字招牌”之一。

■摄影:胡迎

中西、古今文化在此叠加交错,在古老的帆船,眺望两岸建筑伴随着现代化的激光音响不断跃动,让游客沉浸其中,自然而然地“翻阅”起了香港这座传统而现代的国际化大都市。


维多利亚港·鸭灵号

渔民后代斥资千万,让鸭灵号出水重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英国商人购买了鸭灵号,翻修后开始接载旅客游览维港。乘坐鸭灵号游览维港曾入选“香港十大旅游景点”,更被许多外国杂志推举为游香港必去的景点,电影《环游世界八十天》也曾以鸭灵号作为场景。然而,这艘仅存的古董帆船,差一点就永远的沉入海底。

■摄影:杨眉

随着历史年轮的翻滚碾压,作为交通和捕捞工具,鸭灵号这样的中式帆船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2014年初,疑因维护不当加之台风侵袭,鸭灵号被卷入海底,原先的拥有者也无意再将其打捞上来。

至此,在维港上航行已有150多年历史的中式帆船不再摇曳,似乎只能留存在市民和游客的记忆当中。

■摄影:胡迎

但幸运的是,香港市民并没有遗忘它。

2014年底,香港的渔民后代向英国商人洽购鸭灵号,并再将鸭灵号从海底打捞出水。但捞起后的船身已满布蚝壳,根本无法使用。

放弃还是复制?

但这都不是香港渔民后代所想要的答案,在他们心里鸭灵号的一帆一桨都要保留,而且还要继续行驶在维港的海面上。

由于香港当地的没有这样的修复工艺,渔民后代们又将鸭灵号拖至珠海,经过约半年的复修和高达1000万港元的维修开支,鸭灵号得以尽量保留原貌并于2015年6月再度启航,延续港人不屈不朽的精神。

■摄影:胡迎

如今鸭灵号的船主,出生于1960年代,和很多香港人一样都是由鸭灵号这样的中式帆船陪伴成长,有一种独特的情怀。他希望透过鸭灵号和维港,带出香港奋斗的故事──香港人如何面对风浪,发展到现在的国际大都会。

“同时,也希望鸭灵号能够重新唤起香港人的人情味和同舟共济的狮子山精神。” 他说道。

没有空调、座椅,又慢又晃并不舒适

从小渔村高速发展到国际化大都市,鸭灵号这样的中式帆船就是香港精神的最好体现。这些古老帆船跟随者主人迎着风浪出海捕鱼,可谓是浮在维港上的香港记忆。

■摄影:胡迎

初次登上这艘中式帆船,畅游维多利亚港,船上的复古风情与大都会的时尚气息,形成强烈对比。

登船后靠近桅杆,你会发现船帆上原本红色的帆布因为海水的冲刷已泛出白色,因为岁月的侵蚀,更是补满了补丁。所以,鸭灵号从外形上似乎也提醒着旅客这并非是一段舒适的旅途。

进入船舱,没有沙发没有座椅,更没有空调,6月底的维港海上带着特有咸湿和闷热,如果这时候你觉得这已经是最“糟糕”的体验,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沿着几节楼梯走到船尾的夹板之上,找一块空地席地而坐,海上体验才真正开始了。

■摄影:胡迎

“鸭灵号”驶出尖沙咀码头后,记者的第一感觉就是慢“空中的直升机一眨眼的功夫就消失在海角天边,海上的各式游船甚至是“山寨”帆船都是呼啸而过,鸭灵号连个浪花都追不上,这就不难理解天星小轮来回10分钟的航程鸭灵号为什么要驶上45分钟了。

渐渐驶离码头后的第二感觉就是晃,风大了会晃,巨大的货轮靠近了会晃,就连小小的快艇驶过,它依然会晃。

鸭灵号仿佛就像一个老人,穿着打着补丁的外衣,拄着拐杖一般的桅杆一摇一晃,感叹着快节奏的现代都市,慢慢悠悠的散步在维港两岸。

■摄影:胡迎

在这慢悠悠的摇晃当中,维港的晚霞余辉渐暗华灯初上。这时沉下心来,重新审视这艘老古董帆船,用来捕鱼蟹的藤篮、晒干的葫芦(渔民小孩的救生圈)、避风遮雨的蓑衣以及老船长亲手编制的渔网,这些穿越时空的物件和维港两岸的迷人景色结合在了一起,慢慢呈现出了它独有的韵味,香港的过去和现在如时光穿梭,都浮在了维多利亚港的海面之上。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令人感觉时光交错

鸭灵号现在每天分五个时段让乘客登船,晚上7时30的一班最为抢手,在船上能听到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韩语等各种语言,仿佛置身“小联合国”一样。因为这趟班次,除了在暑期能赶上一小段维港的日落美景之外,每晚8时,小船还会准时停在维港中央,让游客在海上欣赏“幻彩咏香江”灯光音乐汇演。

■摄影:杨眉

当日,从台北来香港旅游的陈先生告诉记者,他早在一个月前就替他和他的2个孩子预定了船票。他说他之前出差时已经体验过一次了,感觉在一叶小舟上看着两岸的建筑群伴随音乐不断释放着幻彩的灯光,“就是一种传统和现代文化的碰撞,让人穿越古今,会有一种时光交错的感觉。”所以,陈先生这次趁着暑期,特地带着孩子一同来再来体验一下,“这种传统的东西,如果摆在博物馆或影片资料里,可能看过就忘记了。但这样的亲水互动体验,孩子一定会永远记住。”陈先生说道。

■摄影:杨眉

8点一到,由香港管弦乐团所演奏录制的交响乐中笛子、二胡和西洋乐器交织合一,位于维港两岸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大厦、环球贸易广场等40幢标志性建筑伴随灯光勾勒出美妙的天际线。

维港、古老帆船和两岸的建筑,这些资源此刻在紧密地互通互动中升华,让人领会到了香港中西合璧的特有风格。

黄浦江·浦江游览

游轮外形和服务内容太单一

和维港一样,黄浦江是上海独特的魅力所在。要打造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浦江游览是上海不可或缺的城市名片。

■浦江游览网络资料图

在今年5月7日的市政府常务会议上,研究决定将浦江游览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精品项目。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至2020年将浦江游览初步建成上海旅游的第一名片,年游客规模达到600万人次。

和香港又有所不同的是,上海的外滩沿岸一直都有着“万国建筑博览”的美誉,集中了世界各国的建筑精华,成为百年来东西文化交融的结晶和见证;在外滩对岸,一座座象征上海改革开放速度和高度现代建筑拔地而起,彰显着上海的开放、包容和大气万千。这些建筑是上海的标志,记载着城市的历史,支撑着城市的未来,放眼全球也是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

另外,无论是普通游客还是旅游专家,都认为上海的旅游安全度非常高。去年在携程旅游对数千名客户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旅游的安全程度全球居首,而上海则成游客心目中国内最有“安全感”的城市。

“所以,我觉得黄浦江游览是讲好上海故事的最好的窗口。”华师大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工商管理学院院长,上海旅游局长三角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冯学钢说道,黄浦江和维港一样都是依托各自的优势去发展。可以欣喜的发现,在如今的黄浦江上,越来越多的生产和运输功能转变成了生活功能。

■浦江游览网络资料图

“以前从十六铺码头出发的轮船都是去武汉成都等内陆城市的,现在都变为了浦江两岸供市民和游客游览体验的游轮和渡轮。而我们的旅游智能化也走在前面,通过扫描二维码,让我们可以直接地‘阅读’浦江两岸的各式建筑,有关黄浦江游览的导览介绍也在不断雕琢和更新中让游客更加能认识上海。”

虽然,上海在水、岸资源的密度整合上已经有了不小的成绩,但冯学钢也指出,相较于香港的维港和东京的东京湾,黄浦江的游船无论是外形还是服务内容都略显单一,“上海的游船往往都是几层多高,很舒适,装饰成龙的形态也很漂亮。但就像维港和东京湾上除了游船和渡轮之外,也有一些类似渔船这样有特色的亲水小船,这样的水、岸结合的游览即有传统的故事,但对于现在的游客来说也是一个时尚的个性化体验。”

另外,冯学钢也提到,在浦江游览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品质上,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人群的体验需求,“有的游客说他上船后工作人员就解说的小喇叭一按再卖卖矿泉水。如果是这样,那像导游等服务人员对游客的需求研究的深度还不够。例如黄浦江游览虽然也专门配备了导游词,但是导游讲解的呈现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类似香港、东京的导游在解说时会有互动和伴手礼,会利用船上本身特有的一些物件去跟不同国家的游客讲解不同的城市故事。




■ 海上风来香港篇导读:

《吃早茶、聊赛马,在茶餐厅里走进香港生活,上海如何让游客像上海人一样地道生活|海上风来》

《唤醒老宅生活味道要形神兼备、浓缩市井人情,上海城市特色文化酒店该如何打造 | 海上风来 》

《对话香港旅发局叶贞德:上海有无法复制的特质,做好做深,就是一张特别靓丽的名片|海上风来》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