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香港旅发局叶贞德:上海有很多无法复制的特质,做好做深,就是一张特别靓丽的名片|海上风来


作者:胡迎
编辑:沙情奕
时间:2018-07-24 10:17

叶贞德,现任香港旅游发展局(旅发局)副总干事,主要负责旅发局的业务及市场拓展工作。在超过20年的旅游工作中,叶贞德曾在大中华区内担任多个业务管理及市场推广的职位,是区内旅游事务拓展的专才。


■叶贞德  摄影:杨眉

坐落于南中国沿海的香港,因独特的历史背景,造就了中西荟萃、新旧并存、多元文化的都市风貌。

然而,在全球旅游业的竞争不断增加的压力之下,这个汇聚中西古今、精彩多姿的“亚洲国际都会”是通过何种方式保持住自己的服务优势和旅游特色,持续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呢?对于上海旅游发展又会带来怎样的启发和思考呢?


近日,香港旅游发展局副总干事叶贞德女士在接受晨报周到记者专访时表示,香港的愿景就是要打造成世界级首选旅游地。

“香港寸土寸金,所以要在有限的物理空间下,在内涵和服务上做足文章,‘高密度’地整合和利用现有旅游资源。通过组合和二次开发,把原汁原味的香港生活融入旅游。”

香港·螺蛳壳里做道场

中西融合,香港旅游资源众多

香港有着高速运转的世界级机场和邮轮码头,交通网络本身已十分成熟,无论是休闲还是商务旅游,对游客来说交通都十分便利。另外,香港也充分利用了自身中西文化交融的独特人文环境,举办多项节庆活动和国际赛事来吸引四方八面的游客,并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需求制定出了多样的服务类别,提升相应的服务质量。这些都是香港打造世界级首选旅游地的底气和基础。

■摄影:杨眉    

晨报周到记者:香港现在提出要打造世界级首选旅游地,信心源自哪里?

叶贞德:首先在导流方面,香港是中国南大门上一个重要的枢纽,当然现在像上海等内地城市也有这样的交通优势,大家都有机会成为世界级的国际旅游城市。另外,在前期,香港可能积累的经验比较多一些,加上中西融合的独特条件。使得我们有信心也可以更有效率地把过去走马观花的旅游的形式变得更加多元和更有深度。

晨报周到记者:说到中西融合的独特条件,这些条件是如何运用到人文体验或是景点上的呢?

叶贞德:我们还是能够原汁原味的保留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个是因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培育。我举个例子,比如刚刚我们于六月份举行的香港龙舟嘉年华,当中进行的「香港国际龙舟邀请赛」是一个国际性的龙舟比赛。这个比赛是从1976年开始,它就是我们香港的传统,而不是说我刻意要创造一个节庆、建个特色小镇、挖条美丽的人工湖来纪念屈原,这已经深入到我们每一个香港人的根里,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旅游只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赋予更多的元素和内涵。

如今我们举办的龙舟赛,是全球性的龙舟比赛和体验,世界各地的游客都可以体验赛龙舟,吃粽子,体验嘉年华的气氛,我们把这些元素都放在一个节日里面。尤其是作为中西文化交融的桥头堡,这样的活动特别能让那些外国游客直观的了解我们中国人是如何过节的。就像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一样,其实也是我们另外一种文化输出,通过传统和历史积淀去自然的体现。

晨报周到记者:刚刚你还提到要把旅游变得更多元和更有内涵,为什么?

叶贞德:对的。因为,过去大家对香港的印象就是免税的购物天堂,除了买买买,就是吃吃吃。现在是一个“扁平化”的世界,全球各地的首发潮货,你有购物平台、海淘等多种方式去购买,而且价格的差距也越来越小。所以,我们旅发局就从游客记忆当中的买东西和吃东西,延伸出十一个体验,来满足现代游客不同的口味。

你来香港,你就给她买和吃的体验,她能够满意吗?不可能,每个人都有活出不一样的需求。

我们从过去一两个(旅游服务)体验,延伸到现在十一种多元化的体验,有中西式节庆、有地道文化、有艺术、有户外活动还有娱乐等等,这些都可以潜在包含买买买和吃吃吃等等,但现在游客可以按照自己不同的需求来深度的体验香港,它就不再是一个走马看花的旅游,也就是说,这趟旅行是多元而又有内涵的。

香港说要打造一个首选的旅游城市的话,不是说要建造一个城堡、规划一个小镇再塞个概念让你们过来,这个不是原汁原味的,香港也没这个“空间”资源。我们旅发局就是想让很多的朋友通过上面说的那些不同而独特的旅游体验,来香港看一看、品一品我们当地地道的东西,这个是毫无疑问的。

用有限空间创造无限体验

香港地域狭小,但人口众多。想要提升香港的旅游品质,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土地空间上大拆大建已不现实。只能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在有限的空间里做足“文章”,“高密度”地整合旅游资源和文化元素,把原汁原味的香港生活融入旅游,从而带动香港旅游服务业的发展。

■摄影:杨眉

例如,结合香港本地人生活和遗留中西方老建筑的“旧城中环”等文化概念旅游项目,香港 正充分调用现有的旅游和人文资源,让外地人感受到香港当地的文化与生活特色,让游客成为“本地人”。


晨报周到记者:为什么说香港的旅游发展是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下?

叶贞德:因为香港的用地非常紧张,不可能拿出很多的土地去开发建设。如果要成为世界级首选旅游地的话,香港就必须要突破有限的空间的格局,利用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体验。

那么,哪些体验可以吸引四方八面的游客?这些体验是不是可以不用再造一个景区或者一个景点?这就需要营造一些类似节日的文化IP和当地生活这样的深入体验。

晨报周到记者:是不是说,香港的旅游服务发展的理念就像我们上海市民常说的“螺蛳壳里做道场”,就好比极小的地方办场面很大的事?

叶贞德:对,香港旅游的发展已经过了“烘焙披萨”,即先摊开成一大块大饼再到处撒料的阶段了。现在这个阶段,已经到了一个“高密度”整合和利用旅游资源,提升旅游文化“厚度”的阶段。

比如除了刚刚说的龙舟嘉年华这样的文化IP,8月的电竞音乐节,10月的美酒佳肴巡礼等都可以用现有的资源吸引游客来到香港体验其中的乐趣。

特别是我们也加上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户外活动体验,四年前,我们开始举办单车节,这也是用现有的公路资源去创造更多的体验。

晨报周到记者:说到 “高密度”利用资源和提升旅游的文化“厚度”,怎么利用、怎么提升?

叶贞德:“高密度”可以看作是香港现有资源、经济的整合、重组和再升华,例如就幻彩咏香江和古董渔船的“产品”叠加;“旧城中环”里,老旧建筑属性的更新和文化的传承,它们有保留、有叠加也更新成了一种不同的旅游体验。

而“厚度”就是我们现在和未来所打造的产品要给游客带去的一个感受,是要让游客能够深入体会地道的香港文化和生活,觉得香港的文化和生活是丰富有趣的。

2016年底我们就推出了“尽享·最香港”品牌,目的就是让外来的游客感受到香港当地的文化与生活特色,比如已经推行过的“旧城中环”和后续的“深水埗”宣传计划,都是挖掘现有的历史建筑、文化等资源,结合最接地气的市井生活,让游客住在其中,和市民一起聊天、买菜、饮茶,体验地道的生活和文化,以本地人的角色去感受香港。

优质的旅游服务,让游客更具含金量

曾经,香港更追求的是游客数量上的增加;如今,香港的旅游更重质量而不是数量。

香港旅发局希望通过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获得游客信任度与好感,让每一个游客停留更久、体验更深、消费更多。

晨报周到记者:你在很多场合都提到好的旅游体验离不开优质的服务保障,什么才算的上是优质的服务?

叶贞德:大家很不感冒为什么一个外地人去到一个地方被标签为一个游客。人都是希望是有根有归属感的,希望能快速融入当地的生活环境。例如去茶餐厅的话,也希望尝到本地人吃的一些东西;住宿,也希望住在市民的社区生活圈内;而购物,也希望逛逛香港本地人经常去的那些店铺对吧。

于是我们就推出了一个“优质旅游服务”计划,你查阅上面的茶餐厅,就能找到我们旅发局审核通过的地道茶餐厅店;你要找最适合的住宿地点,计划中200间酒店提供的超过72000个房间,位置和周边环境都一一在列;你要购物,我们即可提供本地人常逛的店铺,懒得查的,我们为你挑选精选店铺,全部明码实价、信息清晰、服务保障所有都清清楚楚。

就是你来了,我们旅发局就尽最大努力保障你像我们本地人那样去享受当地的文化和生活的各种条件和资源,这才是我们希望游客们所享受到的最地道、最真实的香港。

晨报周到记者:所以说这样的优质服务,就会吸引更多的游客?

叶贞德:你的意思是对的,但是也不准确。我们当然是希望旅游能够带来更多游客,受惠到不同的行业,这是很重要的带动经济和就业机会的一个推手。

当然,纯粹从旅游角度的话,可能我们过去很希望每年我们的旅游数字,我们的游客量猛增,但现在我们更应该做好每一个游客的“含金量”。

“含金量”可以是游客在香港停留的天数,游客享受了多少香港的优质服务,又花费了多少的去体验和消费。所以,为了达到这个游客的“含金量”的目标,我们应该做好为每一个旅游的服务,而服务质量是最重要的。

上海·做好自己

保留特质,就是一张靓丽名片

城市不应该去copy别人,copy别人的也是A货;应该展现出最真实、最独特的,那才会有自己的魅力。


上海,一直是香港旅发局开拓内地旅游市场的重要根据地,在上海也设有办事处。如今,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大战略背景下,香港更把上海视为一个竞争中的合作伙伴,同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上海和香港更是可以强强联手一起开拓国外市场。

晨报周到记者:上海同样也面临着“土地红线”的空间约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叶贞德 :我真的觉得上海无论是旅游服务还是整体上来看在全球来说应该都是做的比较好的,比较领先的一批吧。我觉得我们不应该觊觎别人有什么,现在是一个特别有个性化的时代,没这个必要。

张国荣的歌词里有一句是“我是甚么是万世沙砾当中一颗,石头大这么多我也会喜欢这个我”。我觉得上海就有很多别人不能copy的特质,所以把她把这个特质做好了做深了,我觉得就是一张特别靓丽的名片,而且本身现在已经够亮的了。

晨报周到记者:未来,上海和香港如何加强合作?

叶贞德:因为上海在地处长三角经济带,和我们粤港澳大湾区类似,有很多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香港和上海都是航空枢纽,过去香港可能跟上海一样单打独斗,但是未来面对竞争,不光是旅游而是整个经济体系的话,肯定是一个区域性层面的竞争,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的经验和优势,同时也联动我们两个大湾区不同地方本身的旅游资源来把我们的市场做大做强。

另外,上海和香港同样都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节点城市,我觉得光是这些就可以强强联手,在旅游线路或者文化上有更多的合作。

比如在邮轮市场,邮轮公司在中国发展迅猛,看中是的我们中国游客的市场大蛋糕。其实邮轮的航迹是双向的,邮轮内部的娱乐载体可以时尚可以传统也是双向。

同样,上海和香港作为这么重要的据点,也可以合作让外国的朋友搭乘邮轮来我们这里上岸,再玩遍整个中国。

我觉香港和上海有竞争也有学习和合作,不是只盯着抢内地的客源市场,而是大家一起努力把国际游客的市场吸引来,想办法把邮轮国外游客和内地游客一面倒的数据扭转过来。


■ 海上风来香港篇导读:

《吃早茶、聊赛马,在茶餐厅里走进香港生活,上海如何让游客像上海人一样地道生活 | 海上风来》

《唤醒老宅生活味道要形神兼备、浓缩市井人情,上海城市特色文化酒店该如何打造 | 海上风来 》

《慢得连朵浪花都追不上的古董帆船却成维港旅游金字招牌,黄浦江如何散发上海魅力|海上风来》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