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现在什么最热,除了这三四十度的天气,就属最近的新剧《延禧攻略》了。与以往清宫剧鲜艳饱和的色调不同,这次《延禧攻略》采用了素雅清淡的风格,充满了电影的质感与质朴的格调。
不过尽管收视率节节攀升,也逃脱不了被“挑剔”的网友从头到尾吐槽不断的命运。今天,周到君就带你来了解一下,这些被吐槽满满的造型,和真正的历史究竟相似度有多少。
在《延禧攻略》中,观众们怨念最深的可能就要数“咬唇妆”了,无论是皇后、贵妃、嫔妃,都化着“上嘴唇不涂,或下嘴唇都只涂中间一点”的唇妆。
这看上去“病恹恹”的妆容,被众多网友吐槽奇丑无比。
然而,这个看似“含着一口血没吐掉”的唇妆,实际上并非现代所谓的“咬唇妆”,而是为了还原清朝女子妆容而故意设计的——清朝朱丹一点红的“绛唇妆”。
下图为历史原型原画
与夸张的“烈焰红唇”不同,唇色较浅,小小的一点红以突显“樱桃小口”。
所以,如果要把这种妆容说成是韩国的“咬唇妆”,那可是大错特错了,若是说韩国唇妆是仿照清朝的倒不为过。
对此,《延禧攻略》的制片人于正也非常无奈地在微博上解释:“这不是咬唇妆,是历史啊~现代流行的应该是复古!”
附上网友白鹿儿总结的各朝代女子的唇妆,看来,古代妆容和现在比起来要更加复杂和精致啊——
剧中皇后嫔妃的眉妆多采用柳叶眉、斜飞眉等较素净的式样,既尊重历史上清宫妃子的妆容,又符合现代人对古典美女的审美。
皇后娘娘的眉弧度自然流畅,温婉可人,一颦一笑都令人陶醉,俗话说“眉目传情”,难怪成为了皇上心中无可取代的一抹“白月光”。
与历史画像对比一下,几乎是一模一样了。
高贵妃的眉毛又细又长,至眼尾处微微下抑,娇艳妩媚中又透着一股跋扈的狠劲。
璎珞的眉毛,尾端微勾,善良纯粹又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勇气。
娴妃,也就是后来《还珠格格》里的皇后娘娘。眉型没有楼上那么犀利,但含蓄又不失特色,也和后来的黑化形成了对比。
在清代,耳环又称耳钳。很多网友不明白为什么要在耳朵上打那么多洞,戴那么累赘的耳环。
其实,据史料记载,满族女性一出生就会被萨满在各边耳朵上扎三个耳洞,共计六耳洞,以代表具有满洲血统。
剧中“一耳三钳”的造型设计可以说是从细节上还原了满族女子的真实习俗。
"一耳三钳"作为区分满族和汉族女子的重要标志,是满族女子必须遵守的习俗,从清朝建立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此外,耳饰材质也体现了佩戴者的地位高低与等级身份的不同。
皇太后与皇后、贵妃、妃嫔使用的是皇家御用的珍珠——东珠。是一种产自满洲乌苏里江等流域淡水珠蚌的稀有珍珠,质地圆润硕大,高贵奢华。
皇子福晋以及贵族夫人则是金云衔珠。平民百姓中,富者以金银、翡翠、玉石为质,贫者以铜圈充之。所以,仅从耳饰的佩戴上便可以分辨人物的阶级地位。
接下来要说的是网友吐槽的重灾区,也是周到君在这需要重大科普的一点——我们美丽端庄的皇后娘娘的“绒花”头饰,竟然被不明网友看成是“多肉”!
实际上,这是来自于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京传统工艺——绒花。绒花始于唐朝,谐音荣华,以蚕丝为主要原料,唐代时即为皇室贡品,明末清初流入民间,主要在节庆日及婚嫁喜事时佩戴。
绒花的制作工艺需要经煮绒、染色、勾条、打尖、传花等多道工序,一朵看似简单的花可能一天都做不出来。
受节目组委托,南京绒花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赵树宪他和徒弟们共为剧中娘娘宫女们制作了19款绒花发饰,款式有菊花、福寿三多、摇钱树。
其中做工最复杂的是富察皇后头上 “摇钱树”,足足花了一个星期。
《清史稿·后妃传》中也提到,“皇后恭俭,平日以通草绒花为饰,不御珠翠”。富察皇后不仅自己低调节俭,也常常告诫宫中后妃以节俭为本。
因此,对于那些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多肉”或“塑料花”的网友,周到君只想说,这样的塑料花,请给我来一打吧。
周到君小时候在看清宫戏时,看到最多的清代女子的发型就是——旗头,差点误以为这是清宫女子的标配。
然而实际上,“旗头”是直到清末才出现的,这其中有一段演变历史。
清朝初期,旗人女子大多都是包头或者辫发盘头,露出额头,也没什么装饰。
图为孝庄皇太后
康熙时期,女性头上逐渐有了发饰,但都比较简单。
到了清朝中期,「两把头」出现。「两把头」是满族妇女最具代表性的发式,也是《延禧攻略》中最多的发型,即以以一支扁方为基座,头发分成两缕向左右缠梳。
晚清同光年间,由于慈禧太后年老发稀,梳不起真发来,于是「两把头」被改成以青缎制作的板型冠状饰物,这才出现了许多影视剧中的旗头——「大拉翅」。
因此,这像大黑牌子一样的「大拉翅」是清末的流行款,清早期、清中期可不流行!换句话说,在有乾隆和雍正的剧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最后要说的槽点不在妃子们身上,而是在皇帝的衣服上。
在第12集的荔枝宴上,皇上的龙袍可以说是吸睛无数了。
龙袍上绣着的龙看起来似乎有一种莫名喜感,网友纷纷表示“皇上龙袍上的龙厉害了”“衣服上的龙龇牙笑是认真的吗”。
那这到底是不是剧组出现的一个可爱的bug呢?
答案是否定的。这条看起来傻乎乎的龙,居然也是对历史的还原!
博物杂志和故宫官微在微博上进行了科普:“清代袍服上的龙,表情很丧的还不少”。此表情代表 “炯炯有神”。
不信请看,博物馆展出的“原龙”,是不是也很有喜感?
还有认真的网友晒出了自己旅游时拍摄的真实龙袍为节目组正名。真实的龙是真的很萌啊!
如此看来,这些吐槽满满的点,竟是都是对历史的高度还原啊!
看完以上科普,你是否觉得涨姿势了呢?最后,对于如此制作精湛和尊重历史的良心之作,周到君还是忍不住想吐槽一句——能不能更新得快一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