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不是秋!今为2018年第14个高温日,未来一周炎热继续,但算不上“秋老虎”


作者:徐妍斐
编辑:徐妍斐
时间:2018-08-07 15:42

时间已经到了8月上旬的后半段,没错,今天就是“立秋”了!

每到立秋,你可能会觉得,秋天是不是快来了,天气是不是要凉快了?

Emm……你可以理解为,立秋的话,夏天差不多过去一半吧……

因为上海常年气象入秋日,是比“立秋”节气差不多要晚近两个月的。立秋通常在8月上旬,常年平均入秋在10月上旬。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今年夏季“烈度”不比去年

周到君查询了今天的气象实况,发现徐家汇站白天的最高气温又35.1℃,这意味着本市按35℃以上的高温天数累计已经14天。想当初,今年5月16日出现今年首个高温日,徐家汇观测站最高测得35.4℃的时候,很多人就担心:今年会不会比去年还热。

如今站在8月,就可以很肯定地回答:不会!

今年至今14个高温日,其中比较连贯的要数7月24-30日连续7天最高超过35℃,而酷暑日仅有7月25日,最高达到了37.7℃。

要知道,去年申城的持续酷暑日数可是破气温纪录的,连续37℃以上的日子长达11天!而且≥40℃、≥39℃、≥37℃的天数也均打破或持平了徐家汇站145年有气象记录以来7月纪录,7月21日甚至最高达到了40.9℃的历史极值!

相比之下,虽然展望未来一周,申城都还是漫漫高温日,但相比去年,这高温也算来得相对“温柔”了。

当然,要追究这种差异的原因,那就要问夏季天气的大BOSS副热带高压了。它的位置不同,导致了上海吹炎热的陆上西风还是凉爽的海上东风。东南风可使申城虽然被副高控制,但仍不至于无节制地“烧”起来。

另外,周四、周五还是有可能要冲击37℃高温线的。

“秋老虎”还早着呢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8月7日21时31分,将正式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立秋。同时,立秋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末伏夏尽,凉风渐至,随着立秋的到来,整个秋季渐次拉开序幕……

不过,从气象意义上来说,真的这样吗?

答案是否定的。

气象意义上的入秋是指立秋以后出现连续5日日平均气温<22℃,即为气象意义上入秋,其首日为秋季第一天。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981年以来的气象资料显示,魔都平均入秋时间为10月2日,最早入秋日在1981的9月10日,最晚的2006年的10月23日。去年,申城的气象入秋日是10月11日,也就是说,比“立秋”要晚了两个月。

而且,“立秋”后仍然处于“伏天”内,8月出现高温日仍然非常常见,并不能算“秋老虎”。

“秋老虎”不仅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还有着清晰的气象标准——上海9月上、中旬出现2天或2天以上日最高气温≥35℃,则定义为“秋老虎”。因此,没到9月,就先别提“秋老虎”啦。

“晚立秋热死牛”?

关于立秋,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然而,这是真的么?解读这句谚语,首先面临的问题是:何为早立秋,何为晚立秋?

如何判断立秋的早晚,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按照进入立秋节气的具体时间点来分。如果立秋时间在正午之前就是早立秋,在下午或者晚上就是晚立秋。根据这种划分,因此今年21时31分“立秋”属于“晚立秋”。此前的年份里,2009到2017年间,2011年、2012年、2015年和2016年是“早立秋”, 2009年、2010年、2013年、2014年、2017年是“晚立秋”。


从这些年份立秋到八月底的全国平均气温的统计数据来看,四个早立秋年份的立秋后气温的平均值为21.2℃,五个晚立秋年份立秋后气温的平均值为20.94℃,并没有“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这样明显的温度差别。

近期的科学研究指出,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一年四季全国平均气温均呈现抬升的趋势,24节气所反映的气候特征已经发生了变化。季节性升温阶段的气候节气(雨水到夏至)开始时间显著提前6天以上,而季节性降温阶段的气候节气(处暑到大雪)开始时间则显著推迟5-6天。也就是说,原本小暑、大暑时节的炎热可能要持续到立秋时分,而原本小雪、大雪时节的寒冷则减轻并推迟到了冬至发生。

民间的谚语虽然反映了早期劳动人民对自然规律朴素的观察和总结,对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有些也有着缺乏科学依据的局限性。此外,与谚语产生的年代相比,在我们生活的现代,气候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曾经的谚语和经验靠谱与否,并不能简单而论。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