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南镇丨惠南味道:琵琶由中原传入了浦东


作者:陈连官
编辑:丁夏
时间:2018-08-08 12:46

深视微语

“浦东派”琵琶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南、新场、康桥都拥有这项非遗的自豪。

今年年初,位于惠南镇的“书畅琴行”曾邀我在卫星河畔倾听过学员的琵琶弹奏;这个8月,惠南镇将举行一个关于琵琶演奏的首届邀请大赛。或许,这是惠南“文化自信”的一种觉醒表达。

说“觉醒”,是因为到现在才举办“首届”。这些年,关于浦东非遗的传承,正在成为一种浦东文化或是“浦东精神”的重要部分。

今天推送的文章,或许因为史料的局限,琵琶由中原流入浦东尚存着很多的“谜”有待考证。就我的认知来说,这个国家级的非遗,不应该叫“浦东派”,应该叫“南汇派琵琶”更具历史的文脉相承。

历史,是人书写,那就这样书写吧。有一点肯定,琵琶在我深爱的浦东南汇很悠扬,在我居住的南汇惠南很动听。




传承是书畅琴行的追寻
文/陈连官

琵琶由西域传入中原,唐朝时,胡人文化风行中土,琵琶便成为当时的热门乐器,西域琵琶乐也为当代诗人推崇。白居易的《琵琶行》成为最好的佐证。

时至宋朝,琵琶不再受到朝廷的欢迎,琵琶的技艺便遁隐民间。只是到了明朝,琵琶已发展成直抱指弹的成熟独奏形式了。

清代,是琵琶发展的鼎盛时期,于是,有了北派的“燕京正声”,南派的“武林逸韵”。在南派的发展中,当时的上海有了浦东(南汇)派、崇明派、上海派等门派。

我是不解的,“熬波煮盐”的浦东,为何在这片土地上,流淌着那一曲琵琶的悠扬?而且成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在屯垦海疆浦东历史的经脉中,寻访着这一曲琵琶的弹唱缘由。

思绪走得很远,成为一个画面。南北朝时,浦东处在浅海之中。到了唐开元元年,一条旧捍海塘的修筑,便渐渐有了人口的聚集。宋元年代,烽烟四起,南宋迁都江南。因为黄浦江的屏障,中原望族和文人避兵乱于浦江之东,于是,浦东有了人文的累积。

宋元时期的浦东,因为有了一个下沙盐场,便渐渐地鼎盛了。尤其是中原人瞿榆维随宋室南渡后,当了下沙盐场盐监,于是,避难于此的中原文人得到了瞿氏家族的庇佑,在这里抚琴诵诗。

当时的浦东下沙,瞿氏家族“富可敌国”。在他们定居的下沙镇上,曾修建过一座规模极为宏伟而富丽的宅园。据史记载,这个宅园当时有“江南第一园”之称。在“瞿氏园”里,曾有集稀世古琴于一室的“百琴轩”,我在想,琵琶也必收藏于内。

当时的浦东,是中原人的天下。有一点似乎是肯定的,琵琵由中原传入了浦东的民间。或许,那悠扬的琴声寄托着中原人远离故土的情思。

■ 鞠士林像

浦东派琵琶公认的宗师是鞠士林,鞠士林是清乾隆嘉庆年间的浦东惠南镇人,有“江南第一手”之称。鞠士林师承于谁,现在无从查考。清朝之前浦东派琵琶在浦东的演绎,淹没于历史的烟尘中了。

琵琶圣手鞠士林有很多的传说。有一次,鞠士林乘船去苏州会友,切磋琵琶演奏艺术,船至苏州浒墅关时,因皇帝正巧巡游至城内,便遭封关宵禁。鞠士林仰坐船头,头顶着一轮明月,眼望着城墙上高挂的灯笼倒映在河面上泛出的红色涟漪,便情不自禁地抱起琵琶,弹奏起浦东派琵琶名曲《灯月交辉》来。那悠扬婉转的琴声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爱好琵琶曲的皇帝龙心大悦,便命太监传旨开关,让鞠士林进城演奏,于是便有了“弹开浒墅关”的美传。鞠士林留有《闲叙幽音》手抄琵琶谱,此谱于1983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题名为《鞠士林琵琶谱》。

■ 陈子敬像

这个传说我相信是有的,因为后来鞠士林有个弟子叫陈子敬的,在清光绪年间应召入宫了,教授醇亲王学弹琵琶。没有鞠士林的“弹开浒墅关”,哪有陈子敬的应召入宫。当陈子敬离京返乡时,皇帝赐于他“天下第一琵琶”的称号。陈子敬为人朴实无华,每由从浦东的横沔镇上步行至上海,总是肩背琵琶沿途为农民演奏,成为乡民的知音。

陈子敬喜交各地朋友,并与“平湖派”琵琶家李南棠交谊甚厚,曾为南棠之子李芳园编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担任校谱工作。他的亲笔遗作,亦被中国音乐研究所收藏,江南丝竹名曲之一《锣鼓四合》亦其传授。当时,上海市内常请陈子敬摆琵琶擂台,京、沪、江、浙等地慕名从其学艺的人很多。

■ 沈浩初像

陈的再传弟子沈浩初,是惠南黄路人,对浦东派琵琶的传承至今让我们由衷地敬仰。有史料佐证,沈浩初与民间音乐家刘天华交谊甚深。他曾汇先人绝技,编著《养正轩琵琶谱》,这曲谱对中国当代琵琶的发展极为重要,被其学生林石城带到中央音乐学院编写教材。沈浩初的师弟坦直人胡簋铭曾在日本弹奏浦东派琵琶,名扬大阪。从此,浦东派琵琶逐渐地被世界认知。

■ 林石城像

浦东派琵琶能传承至今,与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林石城有着很大的关系。林石城是浦东康桥横沔人,他自1956年被邀至高等学府以后,所培养的学生已经遍布全国各大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大专、附中、附小的琵琶教材,均为林先生所编。他还曾带着浦东派琵琶访问过捷克、法国、美国等许多国家和地区,被誉为浦东派琵琶的泰斗。

浦东派琵琶不但走入了高雅艺术的殿堂,在民间同样哺育出了一代骄子。著名民间二胡演奏家瞎子阿炳,他的二胡曲《龙舟》就是由陈子敬的弟子张步蟾所传授的。

中国乐器,以古琴和琵琶最为深奥,而沈浩初所编纂的《养正轩琵琶谱》,所注指法之精,前所未有,能使习琴者按谱寻声,无师自悟。浦东派琵琶是民族音乐之花中的精髓,它所演奏的曲目,已成为民间音乐的经典。文套有《夕阳箫鼓》、《武林逸韵》、《月儿高》、《陈隋》,大曲《普庵咒》、《阳春白雪》、《灯月交辉》;武套有《将军令》、《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平沙落雁》等。在五岳四海的传奏,掠过浦东,激荡心扉。

书畅琴行传承着琵琶技艺

2008年6月,《浦东派琵琶演奏技艺》被列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常行走于浦东的惠南,总能听到琵琶的琴声悠扬。这琴声,丰满了浦东的人文,流淌在惠南的街巷阡陌。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这一曲琵琶悠扬至今,

也会一直悠扬下去……


来源:幸福惠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