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旗袍传人焦义刚:一针一剪一巧手,海派霓裳羽衣织就上海制造精细度┃上海品牌制造者们


作者:谢竲   摄影:杨眉  
编辑:沙情奕
时间:2018-08-13 17:22

▍编者按:

无论是产品还是城市,品牌始终是最具辨识度的标志。

“品”,就是要质量高、品质好;“牌”,就是要有竞争力、影响力。奋力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四大品牌”正是上海既立足当下,又意蕴深远的布局。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晨报采访了各行各业十余位努力于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的从业者。 

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既有久久为功的准备,又有只争朝夕的决心。



一直以来,旗袍都是上海女人的最爱。曾经,无论是电影明星或是普通妇女,无不以穿上最能体现东方女性曲线的旗袍为美、为荣,久而久之,旗袍也逐渐成为了演绎活色生香的海派魅力的最佳代表之一。 


上海女人最穿得出旗袍的味道,上海女人的旗袍也最有味道。而作为旗袍的发祥地,上海的旗袍制作工艺一直以来都为人称道,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龙凤旗袍”。

江宁路上一座商务楼的4楼,便是上海龙凤中式服装有限公司的所在地,一件件精美华丽的旗袍,就诞生于此。在这个楼面办公区域的墙上,挂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传习所”的玻璃牌子,一旁还有综艺节目《偶像来了》的明星宣传照,近100平方米的旗袍制作车间的墙上贴着几个大字:“传承为本,创新为魂”。

上午9点不到,车间还未正式“开工”,工作人员陆陆续续到岗做准备工作,一位头发略带花白的老师傅却已然坐定,手里拿着几个小徒弟前一天刚完成的几个工艺盘扣,细细打量。 

这就是龙凤旗袍第四代传人焦义刚,1960年出生,如今已临近退休的他作为旗袍制作的“老法师”,每个人都尊称他“焦师傅”。杨钰莹参加《偶像来了》时穿的一身素雅旗袍,便是出自焦师傅之手。 

初学:每一寸布料都要好好珍惜

但凡有一点没把握,都要请师傅来把把关,“要是一刀下去剪坏了,料子不够了,那可不得了。”

从1979年入行,开始跟针线、布料打交道,焦义刚一干就是近40年。不过,在最开始的时候,制作旗袍的人并不算多,“那时候生活条件不比现在,穿旗袍的人很少,我们那时候做的以上装为主,更多的是棉袄、夹袄,色调也很单一,远不如现在花头多,顶多会有人做织锦缎的,过年穿喜气些。”在他当学徒的时候,即使师傅们做旗袍,一般不是海外的订单,就是给“上台唱评弹的人”做,不像现在,到了嫁娶之时,新娘子、婆婆、丈母娘一起,一做就是三套起板。 

焦义刚回忆说,在那个商品紧俏、买很多东西还需要凭“票”的年代,声名在外的龙凤旗袍在南京路上的门店出售的成衣绝对是供不应求,“最夸张的时候,门口都排着长队,我们做好一件衣服送过去,马上就被买走了。”

然而,虽然名气大、销量好,龙凤的师傅们还是对徒弟一个赛过一个得严格。

焦义刚师从原沪上五家著名成衣铺之一“阎凤记”的中式服装裁剪技师、后龙凤中式服装商店的制作车间主任杨满生,从面料尺寸定位学起,到样衣的断料,再慢慢到成衣的制作,“其实当学徒的时候到底有多辛苦,跟师傅个人脾气有很大关系。我的运气还不错,师傅算是很耐心的了,但还是能很明显的感觉到,他对我的要求越来越高。”

毕竟,起步时的基础必须打坚实,而从松松垮垮的棉袄、中山装,慢慢转向精益求精的旗袍制作,其中的难度不言而喻。

除了工艺上有一定区别外,两种款式一松一紧——外套即使略大一些、小一些,其实问题都不算很大,但旗袍就一定要非常精准、合身,还要尽可能地展现人体曲线。有时候领圈、袖口的滚边等有些微的不平整,都得拆掉返工。

据焦义刚回忆,自己在最开始的时候连顶针箍都不太会用,一针下去扎进了肉里,就是一个小孔,再加上工作中免不了和剪刀打交道,手上总有几个小伤口。“还有一点,也是逼得我们不得不打起一百分精神”,焦义刚说,由于很多单子都是顾客自备料子,虽说大多会有些余裕,但也绝对经不起大的疏漏,在下手之前,焦义刚都要做到“布上有图样,心中有图稿”

“焦师傅仔细着呢”,坐在焦义刚对面的龙凤旗袍新一代传人徐小妹笑着接口,“就像家里都是妈妈做饭,真正的大厨却是男的多,我们这行里,心最细的也都是男师傅。”

经典:不走“流水线”,慢工出细活

“一人一成衣”,一件旗袍从头至尾只有一位师傅负责,焦义刚说这是从师父那里就沿袭下来的传统。


前一阵子,焦义刚正在准备一桩大“生活”(沪语,意为活计),即一件中式嫁衣的筹备制作,除了中间会专门送到苏州的苏绣基地完成刺绣工作,从选料、选花样,到设计、剪裁、缝纫、熨烫,甚至盘扣的制作,都由焦义刚一人独立完成。

不像外面绝大部分的服装店,都走流水线制作。我们每个人完成的都是一件为顾客量身定制的作品,自己要为自己的作品负责。

在焦义刚工作台的正上方,挂着一叠旗袍订单,印着浅浅表格的粉色纸张显得有些“老派”,但上面细细地记录了每一件旗袍的各个部位的尺寸、花样、工艺,以及顾客的特别需求等等细节,“都是门店里给顾客量好、记录好送过来的,指标要精确到人体的36个部位,没写清楚的我们还要再进行沟通,之后再根据具体要求做好、送到店里,和顾客约了时间试样。哪里不合身了,送回来调整了再试。”

也就是说,一位顾客要买一件龙凤旗袍,算上下订单、试穿、带回家,前前后后至少要跑三次门店,以确保买到的是一件合体又称心的旗袍。 

而一件合格的旗袍,要经过滚边、开线、喷水、定型、裁剪、修整、做工、归拔、整烫面料等数十道工序,其中也蕴含着龙凤人多年沉淀、传承下来的工艺结晶,例如龙凤旗袍名头响亮的九大工艺,传承了过去苏广成衣铺的镶、嵌、滚、宕工艺的同时,还摸索发展出了镂、雕、盘、绣、绘的创新绝技。

这些精湛工艺也使得旗袍在每个细节上都环环相扣、层层搭配,达到线条流畅、美观大方的要求,如镂、雕技术更便于织就龙凤、如意、花卉等纹样,能够很好地提升旗袍的观赏性和艺术性,而“一滚一嵌线”等工艺的灵活结合,更是作为点缀,为旗袍增添了更多亮色,“我们有一件很经典的’吉祥如意’旗袍,就汇集、融合了这些技术,现在已经被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

此外,还有对手工缝制时的针脚提出严格要求的“寸金成九珠”——做滚边时一寸长度里刚好九针,以求针脚细而均匀;熨烫温度和力度必须视面料质地而定,每个接缝都必须烫平整。

每个人都在憋着一股劲钻研,大家对细节越来越讲究,对工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焦义刚说,无论是当年当徒弟还是如今带徒弟,一开始吃上几年“萝卜干饭”是少不了的,

我第一次做旗袍怎么也是入行三五年之后的事了,还做的是最简单的款式。仅仅学习最基础的盘扣制作就至少得磨上一两年。

焦义刚拿起先前摆弄的两个盘扣,比划着向记者演示——看起来自带立体感的装饰盘扣实际是由一根扁铜丝被布料包裹、固定后,根据设计的图样,靠巧手弯折制作而成。

听上去容易,但实际操作起来却颇费工夫,选料的宽度、长度得把握好,还必须得用有弹性的斜料,上浆之后将布条两侧向中轴线对折,嵌进铜丝后再一厘一厘地熨平,“这也就是做盘扣的准备工作,后面的构思、成型还得继续动脑筋,复杂一些的花样要花上两三天。”

传承:没有热情就“坐不住”

“现在的年轻人和我们那时候不一样,当初我们进了一行,几乎就是做一辈子,没什么跳槽、转行的。但现在收入更高的岗位的确有不少,能够在我们这里坚持下来的,除了要真心喜欢,还要坐得住。”


这两个盘扣出自焦义刚的徒弟小吴,是她在业余时间用来练手的。

平日里,焦义刚也一直鼓励小徒弟们多摆弄摆弄这些小玩意,因为“琢磨着、琢磨着,说不定就琢磨出些新的东西”——龙凤旗袍旗下的盘扣样式多达上千种,也都是一代一代的师傅们琢磨出来的。 

相比寻常的花卉图案,焦义刚手中的金色“盘龙扣”和正红色“喜服扣”显得更加精致华丽。虽然因为造型复杂,这两个杯口大小的盘扣不太会直接装点在旗袍上,但这样一件可以算得上工艺品的盘扣,考验的是一名旗袍师傅的真正功底,焦师傅说:

我们龙凤有一句话,叫只要顾客能说出来的花型,我们都可以做得出,工艺制作是一部分,还有整体的布局、构思,成品的观感、手感,乃至传达出来的文化意蕴。小姑娘还是很花心思的。

看得出,对于徒弟上交的两份作业,焦义刚颇为满意。在制作车间里,几名年轻女孩的工位就是一人一张没有靠背的小方凳,细心的她们给凳子加了垫子,还用漂亮的布料包裹、固定了一下,一屁股坐下来,就几乎不怎么动了。

 龙凤旗袍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手工制作技艺的的传承是一个躲不过、避不开的话题。虽然如今龙凤的新生血液还算不上源源不断,但也不至于完全青黄不接。

焦义刚如今带着三个徒弟,现在都已成为了龙凤的正式员工,其中有两个就出自逸夫职校。而小吴因为此前有西服制作的基础,加之学习了较长的时间,已经成为了新的业务骨干,在一部分工作中能够独当一面。

据悉,自2011年起,龙凤旗袍就和逸夫职校开展了定点合作办学,耕耘多年的老师傅们亲自到学校给同学们上课,让更多人接触、了解到这项传统技艺,同时,也欢迎对旗袍制作感兴趣的新生力量加入龙凤的团队中。

 8月7日,焦义刚还专门顶着烈日带着徒弟们来到龙凤旗袍位于陕西北路上的门店,为即将来临的重新开业做准备。

随着“老字号一条街”的整体调整接近尾声,装修一新的龙凤旗袍店也将重新和广大顾客见面。

原本用来摆放工艺盘扣的八角桌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摆上了功夫茶具的长桌,一旁搁了一个绣花绷架,十二生肖、龙凤呈祥等各色主题的盘扣住进了亮堂堂的展示柜,“囍服”、“玲珑”、“雀舞”等系列的旗袍又根据各自的色系整齐地挂在衣架上。

焦义刚此前忙活了快半个月的中式嫁衣终于赶上了开业进度,绣上了金色龙凤的大红喜服穿在了人体模特的身上,被摆在了正对大门的位置,成了新的“镇店之宝”。

看着自己的作品,看着格局布置焕然一新的旗袍店,焦义刚满是欣慰地说:

新环境有新气象,对龙凤而言,这会是一个好的开始。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