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头镇丨澎湃青春航头梦:下沙烧卖的文化记忆


作者:周到君
编辑:丁夏
时间:2018-08-17 09:22

一张张手工擀制的烧卖皮在郑玉霞的手里仿佛正就着音乐节拍翩然起舞,一曲舞罢,一道道裙褶毕现,春笋肉馅藏于腹中。烧卖口外圈的面皮似波浪般舒缓展开,犹如花瓣堆叠,内中馅心微露,恰似一朵灿烂绽放的桃花。

郑玉霞包烧卖的速度很快,十分钟不到,一百只形似桃花的烧卖已经整整齐齐地排立在食品格里。上笼旺火蒸上九分钟,揭开盖子,蒸汽氤氲中夹起一只烧卖,咬上一口,满溢的肉汁包裹着爽脆的春笋,让人禁不住一口接一口地朵颐着这春天的美味。

共守初心履使命

“阳春三月桃花艳,下沙烧卖趁春风。竹笼擎出堆如雪,皮薄还应肉透红。竹笋烧卖满口汤,白糖细沙甜又香。君到浦东看美景,不尝烧卖辜负肠。”诗歌中描绘的鲜物正是在浦东南汇乡间流传了上百年的下沙烧卖。

据《南汇县志》一书记载,明代抗倭时,少林寺和湘西永顺县老土司曾派人前来助阵。下沙的老百姓为了犒劳平倭将士,和粉捏皮,剁肉伴馅,当时恰逢新笋出土,便用竹笋和肉做馅,包起了精美的点心,上笼蒸熟后的美味点心深得将士们喜爱。因为点心是现做现蒸、边烧边卖,遂得名“烧卖”。此后,每逢下沙农历三月廿八庙会,都有“烧卖”应市。但由于烧卖的配料、制作工艺和运输保存要求严苛,这种春季时令美食曾多次面临无人传承的窘境。

为了能将下沙烧卖自身经久不衰的口感和独具匠心的手艺延续开来,郑玉霞一家三代人数年如一日地奋斗着。

郑玉霞的母亲周丽娟,是现今能考证的下沙烧卖第三代传人。七十八岁高龄的周丽娟,从在下沙国有饭店做学徒开始,就一直跟着师父学做“下沙烧卖”。1994年,周丽娟从下沙饭店退休后没多久,女儿郑玉霞就请她再次出山,在惠南镇母女两人合开了一家只卖“下沙烧卖”的小吃店。“我们当天做的就在当天卖,不留隔夜货。所以当时很多人就说我们脑子不转弯,但我们家就是这样顶真,母亲传下来的老法就是这样做的。”在郑玉霞看来,下沙烧卖的品质必须通过自己严格遵守古法来保证,决不能为了蝇头小利而糟蹋了这块从母亲传下来的牌子。

■ 郑玉霞在为幼儿园小朋友传授如何制作烧卖。

除了在制作工艺上一丝不苟地仿着古法,在将下沙烧卖宣传推广出去时候,郑玉霞更是亲力亲为。二十四年前的市场不像现在有微博微信来宣传推广,那时候品牌的树立更多的是靠食客间的口口相传。“店里的烧卖几乎有一半是靠自己的两条腿和一张嘴给推销出去的”,开店之初的郑玉霞经常背着装满几十只烧卖的电饭煲穿梭在南汇的大街小巷。有一次郑玉霞背着沉甸甸的电饭煲,在公交车上颠簸了三个小时后来到数十公里外的老港垃圾处置场的工厂推销自己的下沙烧卖。“那时候没想那么多,就觉得自己的烧卖各方面都好,有一种责任感要把它宣扬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下沙烧卖”。

“苦心人终不负”,下沙烧卖在食客间的美誉如潮,不仅在浦东、杨浦、长宁、静安等地开设门店,2011年还列入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携手并肩助圆梦

下沙烧卖在美食林立的大上海能争得一席之地,并入选浦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郑玉霞一家三代人数年如一日的努力之外,航头镇政府也鼎力帮扶。

曾有专家学者高度赞赏航头镇的文化丰富性,“到了航头,一不小心就挖到了浦东文化的根。”在2011年在浦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期间,航头镇党委通过查阅《南汇县志》、《民俗上海》、《鹤沙文化》等历史文献后发现,下沙烧卖不仅是一道时令美食,还与下沙地区的抗倭斗争史及民俗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紧接着,在航头镇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下沙烧卖制作技艺》在2011年正式列入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为了让下沙烧卖的制作工艺能够得以继承,2013年2月28日,时任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高春明和浦东新区宣传部副部长王卫国亲赴航头镇,为“浦东新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沙烧卖制作技艺传承基地”揭牌。由此,“下沙烧卖”制作技艺传承基地落户航头下沙,正式启用。

在下沙烧卖这一具象的物质承载之上,是“非遗”美食所蕴含和传承的中华民族精神以及特殊历史时期所折射出的民俗文化的真谛。所以,对于“非遗”美食的继承与保护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具象的食品保护层面,应当将食物所蕴藏的精气神诉诸于世人。正是基于此番考量,航头镇党委和政府在运用了多种方式和渠道对“下沙烧卖”制作手工艺的传承保护发展工作的同时,也正积极地挖掘下沙烧卖作为“非遗”美食所传承的民族精神和它所传递出的民俗文化内涵。

为了向市民更好地普及“下沙烧卖”的相关历史知识,航头镇文化服务中心派专人收集、整理了诸如《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多家上海市主流媒体发布的新闻报道。同时,为了使“下沙烧卖”的形象能更加生动和深入人心,航头镇文化服务中心还自主创作出《俏丫烧卖图》舞蹈,并在浦东新区创作节目汇演中荣获一等奖。除此之外,结合当今信息时代的咨询传播特征,航头镇政府全方位多层次地利用政府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宣传渠道加大对“下沙烧卖”的宣传推广力度。

同谋传承昭复兴

2017年12月30日,朱晓燕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动态,“德持烧卖2017年12月30日开始了,欢迎新老顾客惠顾。”


这位德持烧卖的第二代传人,正结合当今网络时代下的营销新特点,利用微信这种更加便捷的宣传手段向各地的食客推广着自家三十多年历史的美味烧卖。

除了朱德持和郑玉霞两家,马惠芳夫妻俩的大小烧卖也在食客口中颇有美誉。坐落在老街的大小烧卖售卖方式主要是订单制。

■ 马惠芳正在制作烧卖。

在航头,当地居民早已将流传百年的烧卖内化为这片土地的文化,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剂品。如果在街上问路人哪家烧卖最好吃,得出的答案永远都是“我家楼下的那家最正宗”。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烧卖,已成为航头人向世界展示的文化名片。“下沙烧卖的文化,不能在我手上给断了。”

“下沙烧卖”从历史上的小吃点心摇身一变成为如今浦东新区的“非遗”文化特产,不仅仅完成了像郑玉霞、朱小燕、马惠芳这群手工技艺传承人的梦想与初心,也以复兴在望的胜利姿态鼓舞着更多的人们加入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中。

来源:航头新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