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上海书展分会场丨听“新概念系”80后作家王若虚谈他眼中的青春校园小说


作者:张姗
编辑:张姗
时间:2018-08-17 13:40

随着上海书展拉开帷幕,各分会场的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近日,分会场之一的上海报业集团大厦「申活馆」联合「上海文艺出版社」与新闻晨报「周到」共同举办了“镜子与窗”读书会深夜场。

8月15日晚7点半,活动邀请了“新概念系”80后作家王若虚来到现场,为大家带来新书分享会「碎片与八卦:被湮没的宏大叙事《夏娃看言情的时候亚当在干什么》」,开启了系列活动的第一场。

说到新概念作文大赛,大家都不陌生,这个诞生了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等众多知名作家的比赛,是无数80后、90后们实现“文学梦”的发源地。

王若虚,何许人也?作为一个同样从新概念作文大赛“出道”的作家,曾是第六届新概念作文比赛C组二等奖得主,如今是青年作家,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网络作协副秘书长。至今发表中短篇小说40多篇,代表作有《马贼》《红双》《限速二十》《尾巴》《告密的孩子上天堂》《我们居然回去了》等。


夏娃看言情的时候亚当在干什么

这次分享会,王若虚为大家带来的新书叫《夏娃看言情的时候亚当在干什么》。

现场有人问,为什么会起这样一个略带中二或喜感的名字,王若虚笑着说,写书的那几年,出版社突然出现一股“歪风邪气”,流行给书起很长的名字,所以他也赶了个“潮流”。此外,这个名字本是从2010年起开始构思的某一篇故事的名字,因为觉得有趣,便拿来做了书的标题。

该书是一部青春校园小说,但又不同于以往的风格。故事以20世纪90年代为背景,讲述了三个高中女生顾竹嘉、李书珊、糜晓组成“I.I.I”组合,以团队的形式尝试写作“前无古人”的言情小说《夏娃的果实》,立志为大陆言情圈争口气。波折的友谊和恋情,令她们自己的故事已显得足够“精彩”。


当谈到这本书的创造动机和目的,王若虚笑着说他其实很怕被问到这个问题,因为对他来说,写作不是具有强烈目的性的,而是抒自己所感,表自己所想,至于如何解读和理解这需要交给读者自己。不过,有一点,他向大家透露,这本书的主体是20世纪末这个时代特有的青年写作者,整个故事架构所涉及的人物超过一百个,从畅销书作家、出版经纪人,甚至只是文学爱好者,他们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他们的奋斗和迷茫,思考和反省,都带着作者想要表达给这个社会和读者的重要信息。

少年不识愁滋味 为赋新词强说愁

在对于很多80、90后来说,“懵懂、迷惘、忧伤”的青春校园小说都是他们一代人共同的记忆,如何定义校园小说呢?王若虚认为,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中学生们身处新时代,有着富足的物质条件,因此更加关注自我形象与精神,专属于那个年代的校园小说更偏向于青春文艺、青春疼痛的小说。

王若虚说,青春校园文学的崛起可以说是一个年代的印记,在校园文学出来之前,中国内地学生群体读者是不受重视的,很少有文学作品为他们书写他们自己的生活。当“新概念作文”出现后,涌现了郭敬明、韩寒等一大批少年(如今已成中年)作家的出现,几乎成了中学生群体的代言人,小说写出了他们的生活,而且是只写给他们看的,其他年龄段的人就无需“多嘴多舌”和“过度指责”。

然而,一个正常的出版市场必然追求多样化,如今的市场,青春校园小说已经让位于仙侠、穿越等题材的小说。如果在2018年的今天,校园文学依旧如火如荼,那这个市场是绝对不正常的。因此,江山代有才人出,任何题材的作品都是一个时代的产物,都有它存在或曾经存在过的意义。

碎片化与宏大叙事

此次分享会的主题叫作「碎片与八卦:被湮没的宏大叙事」,那么什么是碎片与八卦,碎片化和宏大叙事之间有无矛盾呢?且听王若虚娓娓道来。

王若虚认为,中国现当代许多作品都出现了年龄断层,经典之作《白鹿原》《平凡的世界》描写的多是一个宏大的时代背景,精神和心灵的寻根,而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许多80后作家开始逐渐将目光放在了个体和自我上,不关注别人,而是写自己,从而引起他人共鸣而感染读者。

在王若虚看来,文学小说往往允许“啰嗦一下”,碎片与八卦是文学作品非常重要的元素,怎么筛选串联不同的碎片、为什么在这个地方放这个碎片,都是作家需要考虑和斟酌的,因为写作不仅仅是感性的,更包含了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等等。每个个体都折射出生动真实的生活状态。

作家鹿原这样点评王若虚与他的作品:“野心之作的开端,可以隐约看到海面下冰山的轮廓。80世代的作家似乎总和恢弘、史诗等标签无关,这个系列正在努力改变这种印象”。

非虚构写作有一段时间非常流行,很多作家声称从生活中取材。而王若虚表示了不一样的看法,他认为作家最大的职业道德是“创造”,如果作品中的生活化片段全部来源于生活,那么创作就会受到局限,也毫无艺术感可言了。况且,一般作家文章中的生活细节大部分都来自身边的亲戚朋友,那么,作家肯定只挑选好的事情来写,万一不小心写了坏的事情,以后还怎么面对他们呢?

从少年作家到青年作家的改变

从少年作家到青年作家,王若虚认为自己这些年最大的转变主要在写作心态和写作风格上。

 从初中时起,王若虚便开始写作。那时候年少轻狂,觉得自己是非常厉害,常常幻想着能一夜成名,等到大学时正式发表作品后,看到了更多优秀的作品以及各种获奖作品,对自己曾经的狂妄有了清醒的认识,真正的优秀不是自以为是,而需要业界和社会的认可。

青少年时期的王若虚

如今,在获得了大量奖项和荣誉之后,王若虚的心态又发生了变化。他说自己越来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书卖得多火,参加了多少次评奖、上了多少榜单只是外界对于自己作品表象意义上的肯定,他如今更多的是希望能够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能够遇到读懂自己作品的知己。

长达八年的时间,王若虚的作品题材已不再仅限于校园,写作风格也在不断改变,从只用第一人称到后来不同人称相互转化,从曾经节奏偏快到后来的不求速度、突破双线叙事结构以及更具挑战性的技巧风格,都发生着不可逆的蜕变。


最后,本文还有一个小彩蛋——王若虚接受周到君的采访,给大家带来了他阅读和写作的心得经验,各位小伙伴们快来看一看吧!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