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沙新镇丨梨园:戏曲大讲堂第一趴——沪剧


作者:周到君
编辑:丁夏
时间:2018-08-20 10:43

川沙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沪剧东乡调的发源地,传承和弘扬戏曲文化是川沙应尽之责。

川沙正在积极打造“戏曲小镇”,戏曲大舞台、戏曲名家大讲堂、戏曲进校园。

戏曲活动蓬勃开展,戏曲团队不断壮大,戏曲氛围日渐浓郁。

小编也按耐不住自己的“戏曲情结”。从今天起推出新栏目——“梨园”,为大家介绍中国的各大剧种,普及戏曲知识。

情定“梨园”从此再不做“戏曲小白”

今天第一讲就从身边开始——沪剧。

沪剧的演变史

在中国戏曲中,沪剧可以说是一个八面玲珑的选手。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看下面两部戏。

1、《卖红菱》

2、《宋庆龄在上海》

沪剧在农村,直接表现农村生活;沪剧在城市,直接表现都市生活。与时代社会同步,与市民观众同步,是沪剧迎来一个又一个巅峰期的动力之源。这么说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沪剧跟我们今天的流行歌曲很像?

实际上,沪剧一开始就是以一种“流行歌曲”的形式出现的。很久很久以前……浦东某一位先人劳动间歇,在田头用东乡调哼出了第一句山歌,并且很快在上海和江、浙一带的农村流行了起来。

想象一下,你在干活的时候不小心有感而发,用上海话唱了首《我们不一样》。正好被你隔壁田里的张三听到了,咦,朗朗上口,于是传给了李四,最后你们村的人都喜欢有事没事地哼上一句“我们不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境遇。”沪剧就这么出现了。

在清朝乾隆年间,沪剧最开始叫花鼓戏。到了清代道光年间,形成上海滩簧,当地称“本滩”。开始的时候,戏班经费紧张,就那么四五个人,扛着把二胡,拿一副骨板,再添上一面小锣,“锵”,工具齐活。可是没有女演员啊,这可咋办?没事,只有你们想不到,没有我们做不到。男扮女装听过吧,两个男演员,一个演男的,一个演女的,搞定。就这样,女演员也有了。走到哪儿就能演到哪儿,实在是居家旅行必备乐团啊。

慢慢的,随着甲方的需求不断增多,乙方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于是,女演员也有了,演出工具也全了,人数也越来越多了,戏班逐渐走向正轨。早期剧目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演员的装束都是清代的农村服饰,清装戏由此诞生。

辛亥革命前后,本滩进入上海各游艺场演出。20年代,由于受到文明戏的影响,采用了幕表制,并发展为小型舞台剧“申曲”。

30年代初,出现了大量取材于时事新闻和电影故事,表现城市生活的剧目,因剧中人物穿西装、旗袍登场,被称为“西装旗袍戏”,开山之作是《离婚怨》。听惯了土味情话的上海人,突然听到了法式表白,顿时觉得,嗯,很好,很时髦,于是《离婚怨》一炮而红。

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剧种也有了新的名字——沪剧。过程是曲折的,结局是可喜的。新中国成立后,沪剧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1953年成立了第一个国家沪剧演出团体——上海人民沪剧团。1982年在上海沪剧团的基础上成立了上海沪剧院,首任院长为丁是娥,现任院长为茅善玉。至此,一部“沪剧发展史”介绍完毕。

薪火相传沪剧人

丁是娥

原名:潘咏华。工花旦、正旦、老旦。

擅演剧目:《罗汉钱》、《鸡毛飞上天》、《芦荡火种》、《雷雨》等。

石筱英

1946年与邵滨孙等组建中艺沪剧团,主演了《叛逆的女性》、《大雷雨》和《杨乃武与小白菜》等剧目。

邵滨孙

原名:念兹

先后主演过《叛逆女性》、《骆驼祥子》和《大雷雨》等西装旗袍戏。

马莉莉

主要作品:《红灯记》、《沙家浜》、《一封终于发出的信》等。

韩玉敏

原名:朱曼倩

先后参演《红色娘子军》、《红珊瑚》、《青春之歌》、《雷雨》、《碧落黄泉》、《洪湖赤卫队》等沪剧。

茅善玉

上海沪剧院院长、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代表剧目:《大雷雨》、《拔兰花·赠花》、《谁是母亲·贵人相助》等。

回忆老沪剧

1978——《被唾弃的人》

1982——《日出》

1983——《借红纱》

1983——《看龙舟》

1985——《星星之火》

川沙的沪剧团

川沙沪剧团成立于1961年,由当时上海人民沪剧院学馆部分学员为班底,川沙县艺术团队的舞蹈、锡剧班、音乐班的一些骨干组成的基本阵容。

建团初期业务和艺术上得到上海沪剧院多位老师的倾心扶持,沪剧界的前辈陆兰荪、沈筱英、杨金龙、毛谷声、赵燕华等人的参与,当时的剧团阵容及艺术造诣在农村郊区可谓首屈一指,剧团移植和改编了不少符合当时形势的剧目,下农村、到部队、进基层,为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剧团在沪剧院丁是娥、邵滨孙、诸惠琴等老师的带领下,赴福建前线边慰问部队边演出排练,使剧团的一批青年演员迅速成长,公演的剧目有《刘三姐》《阮文追》等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

■ 1979年川沙县沪剧团重建成立大会合影

剧团移植的西装旗袍戏《卖花女》,共演了338场,还在江苏、扬州等地公演;根据计划生育题材创作的新戏《痴男怨女》,连演1380余场,创下了全国戏曲市场的历史记录;1987年由刘正道、顾智春、王明道等在上海电视台灌制的“沪剧丑角戏集锦”,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音像资料。2007年,川沙文化资源整合后,川沙文化馆从财力人力上给予其大力支持,同时,剧团充分发挥其在专业文艺上的特长,开始活跃于各群文舞台。


■ 川沙沪剧团展示馆

■ 珍藏剧本

■ 演出海报

■沪剧祖师



■ 川沙沪剧团演出剧照——《心泪》

今天,川沙大地沪剧沙龙、沪剧大家唱活动蓬勃兴起。沪剧爱好者孙彩芳、孙采文姐弟成立了彩芳沪剧团,民营企业家顾秀珍组建成立了秀珍沪剧团,黄楼社区成立了界龙沪剧团,六团社区七灶村成立了七星沪剧团……沪剧团队像竞放的鲜花,开遍了川沙大地,全镇各社区、村、居委会都相继办起了沪剧沙龙。

彩芳沪剧团演出剧照

秀珍沪剧团演出剧照

界龙沪剧团演出剧照

七星沪剧团演出剧照

沪剧“深扎生活”,深受上海人民喜爱。今天,沪剧依然朝气蓬勃,用其特殊的形式传播文化。

本期的戏曲大讲堂你还满意吗?下一期想听什么,记得留言哦!

粉丝福利:

为回馈广大粉丝对【名镇川沙】公众号的关爱和支持,我们将邀请本期留言点赞数最多的10个家庭,参加8月25日下午举行的“走进梨园 ,乐动全家——粉丝亲子活动”。

活动对象:

名镇川沙粉丝。(每个名额可有3人参与)

由于本次为亲子活动,宝宝的年龄要求:7-15周岁。

活动内容:

1、粉丝戏曲交流

2、汉服 cosplay

3、折扇绘画

4、戏曲知识大讲堂

活动地点:中市街76号老祖禅堂

活动时间:8月25日13:30– 16:00

联系方式:名镇川沙编辑部  021-6839531

来源:名镇川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