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松江有仓城,悠悠一水间。跨过桥,穿过街,曾领风骚数百年。如今岁月变迁,老屋斑驳,却独有一番古情韵味可以诉说。在“双轮驱动”的引领下,永丰街道用文化唤醒仓城,特作《仓城拾记》,对仓城历史浅作梳理,对一街一石一桥一园分篇探访,其间更有无数风流人物重新拾起,趟过岁月河流,拂去历史尘埃,方见此间动人故事。
本专题系列共计十篇,仓城的历史,仓城的桥,仓城的名街名巷,仓城的名宅老宅,仓城的历史名人,仓城的著名林园,仓城的朝观,仓城的特产风味,仓城的风俗文化,仓城现今的改造,将为你一一道来……
《仓城拾记》系列专题之第七篇
——仓城的宗教及庙观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江南春》,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咏的是六朝古都南京。若观之明清时的松江城,作为当时东南一大都会,诗中的此情此景也恍惚可见。
■ 油画《明代松江老城》
古城松江,历史悠久,文化包容;云间大地,五塔耸立,九峰三泖,五教并存。
水肤山骨的松江,风光迤逦,古迹众多:在佘山之巅,上海陆上最高峰,有“远东第一教堂”佘山天主教堂;在小昆山北峰,有江南一大名刹九峰禅寺,是上海唯一建于山上的倒坐佛寺;在松江旧城谷阳门外大街,有香火鼎盛的松江岳庙,是数百年来颇具影响的道观;在松江老城缸甏巷,有建于元代的清真寺,是上海地区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庙;在松江仓城,有百年历史的的永恩堂,是松江基督教的总堂。
永丰仓城地区的宗教也是源远流长。宋时佛教盛行,明代道教兴盛,天主教也在明万历年间传入本地,基督教乐恩堂则于清末建成。今天,我们就寻着暮鼓晨钟,漫步仓城,走一走往昔的庙观遗迹,说一说仓城的朝观旧事。
仓城在明代因漕运而兴,境内市河横贯、水道纵横、南接浦江、西连谷泖。宋代陆蒙曾赋《跨塘桥诗》:“路接张泾近,塘连谷水长。一声清鹤唳,片月在沧浪。”谷泖之水,碧波万顷,其广堪比青浦淀山湖。
而就在这浩渺烟波之上,曾经出没过一位唐代高僧,在唐代禅林中,他是极具传奇色彩的一员。
这位禅宗大师隐居华亭,无山无庙,孤身一人,三十年如一日,驾一扁舟,以舟渡人。时遇雨初晴,便停舟靠岸,于石岸上曝晒蓑衣,临水而咏《拔棹歌》:“千尺丝纶直下垂, 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 满船空载月明归。”世人不知其高深,称他为“船子和尚”。
船子和尚是什么来头呢?他是著名禅宗祖庭药山禅师的得意弟子,而药山则是六祖慧能的第三代法孙。船子和尚隐居华亭数十载,在70多岁的时候,方才遇到可传衣钵传人夹山。为了点化夹山,船子和尚甚至倾舟覆水而逝,以生命传法。
悠悠千载,到了明代,有位叫做一乘的华亭僧人,在仓城“云间第一桥”西南的江家浜建了一座“芦茭室”,旁有石香庵。而这里,便是船子和尚曝晒蓑衣的遗址。
又过数百年,松江籍文学大师施蛰存先生对船子和尚作了深入研究,《船子和尚拔棹歌》于1987年出版,收录船子和尚渔父歌词三十九首,施蛰存为之序。
宗教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纵观仓城地区的宗教历史,可见仓城文化的多样性。
在松江流传最早、影响也最为深远的是佛道两教,唐代松江佛教已很兴盛,永丰地区则在宋代开始佛教盛行,永丰历史上见诸史志的佛教建筑有延恩院、灌顶禅院、潮梵禅院(俗称小普陀寺)、九莲庵、秀溪庵、康宁庵、直指庵、大方庵、贝多庵、千花庵、宝林庵、石香庵、积庆庵、千福庵、如意庵、永生庵、宁寿庵、送子庵、贾庄庵、大观音堂等。
明代,永丰地区道教兴盛,历史上的道教建筑有水次仓关帝庙、西城隍庙、金龙四大王庙、石湖桥关帝庙、问俗道院、秀溪道院、仓王庙、药王庙、碧霞元君庙(俗称娘娘庙)、瘟神庙、猛将庙、财神庙、三官堂等。
明万历年间天主教传入本地。徐光启的孙女甘第大(教名)便住在仓城田村的竹溪别业,人称“田村许夫人”。由甘第大捐资,在松江建了邱家湾天主堂等教堂35座、其他省9座。因其为中国教会所做出的成就,传教士称誉其为“古今罕匹,中国圣教独一无二的女士”。
可惜这些历史上的庙观,大多已经湮没,今存有明代的水次仓关帝庙即灌顶禅院,以及秀南街陈家弄7号的秀溪道院即观音堂。
灌顶禅院位于大仓桥南,又名“水次仓关帝庙”,始建于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2014年经过重新修缮完成后,灌顶禅院正式对外开放,是为数不多的明代古迹之一。
禅院北枕市河,东、西两面各有一门出入。
灌顶禅院现有主殿 ( 供奉关帝菩萨及二十一财神 )、 文殊普贤殿 ( 供奉文殊、普贤菩萨 )、观音地藏殿 ( 供奉观音、地藏菩萨 )、山门 ( 供奉韦驮、关公二大护法 )、功德禅廊等建筑,殿宇布局紧凑、合理,庄严、典雅。
水次仓关帝庙,在清乾隆年间才易名为“灌顶禅院”。水次仓,是靠近运河以接运漕粮的粮仓;水次,即交兑漕粮的沿河码头。仓城从明代开始一直是松江府漕粮的重要储藏地,也是漕运的始发地,因此,便在大仓桥头修建了这座关帝庙,供奉漕工及工商人士信仰的关公神像。
明天启二年,《广舆记》编撰者云间陆应阳撰《水次仓新建关帝庙记碑》云:“水次仓系国家漕储要地,外而三泖风帆荡漾,内而一城食货浩穰。府郭西上游也。万历三十年间,因总厅旧基创立关帝庙,众议借此以镇压冲途,亦不朽盛事乎。”
主殿供奉的是关帝。关公是“忠义”之德的代表,在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被人们称为武圣关公。隋朝时,关羽受戒皈依佛教天台宗开山祖师智者大师,正式成为佛门弟子,并且誓愿护持道场,由此关羽作为佛教伽蓝护法尊者,并为佛教寺院的两大护法神,韦驮菩萨为左护法,关帝为右护法。
关帝不仅是走南闯北的商人祭拜的财神,也是船工舵手膜拜的漕运神,仓城地区百姓数百年的关帝崇拜,使得水次仓关帝庙成为松江仓城非常重要且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标性建筑。
清乾隆年间水次仓关帝庙易名为“灌顶禅院”,现如今这颗仓城明珠经过修缮之后涅槃重生,既散发出历史文化的古韵,又体现了现代佛教的追求,对于认识上海地区明代晚期寺庙建筑形制和研究明清时期的江南漕运等,有着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