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未老,眼先衰?
在近日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举办的2018公济眼科论坛上,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临床医学中心公布了一项关于近视治疗的最新治疗现状与理念:30岁左右的青年人中有不少出现了成年迟发性近视眼,而老花的年龄在提前。
■图片:视觉中国
一组来自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于《国民视觉健康》报告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近视眼患病人数约有5亿人,其中18岁人群近视率达到90%,30岁左右的成年人中也有不少出现“成年迟发性近视眼”。同时,目前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81%患有老视,且发病年龄不断提前。近视与老视正呈现向中青年人群“合攻夹击”的趋势。
对此,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临床医学中心视光眼表科主任柯碧莲教授告诉记者,除了病理性原因外,工作和生活中长时间面对各类智能视频终端可能是导致成年人近视度数增加及老年性眼病患病年龄提前的原因之一。
据研究,长时间的近距离工作并注视单一目标,会导致眼的调节功能下降,引起视疲劳。连续操作视频终端2小时以上即可使视力暂时受损,这一过程在早期是可逆的,但若累积到一定程度,则可能使近视度数逐渐加深。
据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临床医学中心大量近年临床数据显示,基于近视与老视的双重“夹击”新特点,临床上对屈光干预和矫正治疗的精准方案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屈光手术成熟以来,以全飞秒手术为代表的屈光手术是治疗屈光疾病的优选方案。不过并非每位视力矫正患者都适合做手术,高度近视、近视合并老视等人群由于容易出现并发症等原因,往往都会被建议保守治疗。
另外,部分接受了屈光手术的近视合并老视患者也会在术后出现眼睛易疲劳、看近处反而不适等情况。这一现象有些是由于过度矫正导致的。由于过去的屈光手术往往过分强调提高视力,另外考虑到部分患者术后的“视力回退”现象,医生会在手术时使患者视力达到一定的“远视”度数,一旦没有把握好度,就会在术后造成看近处不适、容易出现视疲劳的情况。
据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临床医学中心视光眼表科主任柯碧莲教授介绍,这一现象年龄越大越容易出现,因为眼球中的晶状体有调节焦距的作用,20岁前后调节力最强,看近看远都可瞬间调整好焦距。30岁之后,晶状体的硬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高,调整晶状体厚度弧度的睫状肌力量减弱,这部分患者更易出现过度矫正带来的视疲劳。
近视成人化,老视低龄化,原有的屈光治疗理念亟需更新,在这一背景下,屈光整体治疗的“全程视力覆盖”理念应运而生。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常务副主任孙晓东教授表示:“近视高发是世界性难题,在已有的矫正视力方式中,运用全程视力覆盖理念的屈光整体解决方案是目前适用人群最广、患者术后体验相对更好的方案之一。”
据介绍,所谓“全程视力覆盖”即在屈光治疗中充分考虑患者长期的用眼需求及每位患者的个体差异性,通过增加球差扩大景深、大脑融合视觉和微单眼视等个性化微调,在患者双眼视力及近视和老视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营造一个“视觉融合区”,从而达到看得清楚、看得舒适、看得持久的效果。
目前,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临床医学中心全新引进的屈光整体解决方案SMILE3.0+MEL9.0手术平台能同时进行近视与老视的实质性矫正,为患者带来个性化的“全程视力覆盖”治疗。经过全面、严格的术前检查和评估,医生可以预先设计手术各项参数,做到“量眼定做”,以保证长期的屈光稳定性和视力的维持性,让接受手术者看得清晰、看得舒服、看得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