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收官:中国作品有味道 中国选手有个性


作者:殷茵
编辑:殷茵
时间:2018-09-02 16:28

第二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9月1日晚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落幕。经过近四周的激烈角逐,美籍华裔选手周颖擒下桂冠,获得堪称全球音乐赛事最高的10万美元奖金,奥尔加·什劳布科娃、戴安娜·季申科分获第二、三名。凭借对小提琴协奏曲《悲喜同源》的动人演绎,奥尔加·什劳布科娃还斩获了“最佳中国作品演绎奖”。艾萨克·斯特恩奖——人文精神奖分别由来自云南山村的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以及来自伊朗的卡曼贾琴演奏家、作曲家凯汉·卡勒获得。

获奖选手周颖

中国作品|奏出各自味道

1993年出生于美国的周颖,曾先后就读于茱莉亚音乐学院和哈佛大学。2017年曾获尹伊桑小提琴大赛二等奖,2012年和2015年分别获伊丽莎白女王大赛和西贝柳斯小提琴大赛优胜者。虽然得过不少奖项,但这一次的参赛经历仍让周颖难忘:“虽然我从小生长在美国,父母也一度觉得我似乎有点远离中国文化,但事实上,我依然能在中国音乐里感受到很多让我心动的东西。”

自去年9月启动以来,本届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共收到33个国家与地区174名选手的报名。8月10日至今,来自11个国家与地区的27位选手汇聚上海,经历了初赛、半决赛、决赛三轮28场比赛。

决赛阶段,作曲家陈其钢的新作《悲喜同源》成为每个参赛者的规定曲目。6位选手在堪萨斯市交响乐团音乐总监迈克尔·斯特恩指挥下,携手上海交响乐团带来了6种截然不同的演绎。本届比赛评委会联合主席大卫·斯特恩也对于这部原创作品,大加赞赏:“法国元素和中国元素在这首作品中融合得非常巧妙。从任何评价标准上来讲,这都是一首一流作品,不仅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而选手们的演绎也让他惊喜连连,“每个人对细节的处理都不一样,“并不是中国人以中国方式处理,非中国人以外国方式处理,我从演奏中听到了他们自己的味道。”

中国选手|不再一味模仿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进入决赛的六位选手都是女性。对此,大卫·斯特恩并不意外,在他看来,女性艺术家的进步在全球范围内都令人瞩目,“十几年前在欧美,我们评论一个女性小提琴演奏家的时候,还常常说她拉得像个女人,或拉得像个男人。其实这样的评价都不太中肯,艺术家没有男女之分,只有好坏之别。”

中国选手陈家怡

尽管中国选手在此次比赛中,最高名次仅获第四,但评委们却认为,他们的实力有了很明显的提升,“特别是音乐表现力,他们不再去模仿世界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你能同他们的音乐中听到独特的理解和诠释。”大卫·斯特恩说。

比赛绝非终点,对于这些选手而言,他们的职业生涯才刚刚开始。上海交响乐团早已为本届比赛第一名预留了一场演出。明年4月,获得冠军的周颖将与纽约爱乐音乐总监梵志登合作,以独奏身份参与上海交响乐团音乐会,演绎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不仅如此,斯特恩小提琴比赛从筹备伊始,就期望能让每一位选手完成从小提琴家到音乐家的转变。斯特恩透露,今后将为选手的职业生涯如家人般的帮助:“我们不仅仅帮助他们开音乐会或是赚钱,更将注重于教会他们如何塑造他们的艺术生涯。”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