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3年,上海将着力打造116所公办初中。7月2日,上海市教委发布《关于实施百所公办初中强校工程的意见》,要把百所公办初中建成“家门口的好初中”,本市教育生态进一步调整。
时隔两个月,开学第一天,纳入上海百所公办初中强校工程(下文简称“强校工程”)的116所公办初中正式亮相。
这些被纳入名单的公办初中,和两个月前相比,到底有什么不一样?政策中提到的名师、名校长,开学季是否在这些学校配备到位?与紧密型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双名工程”、新中考改革“三结合”的“强校工程”,带来怎样更深层次的变化?记者就“百校之变”做了调查。
新学期。周五,初二生郁达坤到崇明马桥中学报到。感受百年老树下的阴凉,再在班级里做了自我介绍,这位14岁的大男孩笑了。
两个月前,郁达坤是市中心一所优质公办初中风华初的学生。对不少家长来说,这是一所挤破脑袋想进的初中。8月初,父亲身体不大好,准备在崇明老家休养一段时间,给孩子动了转学的念头。这时,在教育局的网站上,郁达坤父亲看到“强校工程”学校全名单,马桥中学进入他的视野。朋友带他们去校园做了一番实地考察,他们不仅看到了校园环境,还与校长倪舜、教务老师等见了面。“这是一所平凡的初中,但也有考上市重点高中的学生。而且校园氛围好,老师们很友善。”与另一所民办初中对比之后,父亲征求了孩子的意见,郁达坤表示愿意在马桥就读。
从市区转学而来的,郁达坤不是唯一,今年从市区转到马桥中学的,一共有5名学生。而在以往,每逢开学,总有一些学生要转学到市区或城区。
马桥中学,位于崇明岛中部港沿镇,有着150年的历史,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校,“强校工程”中,将与品牌公办静教院附校结对。校长张人利作为上海教育改革的一张名片,也吸引着家长慕名而来。有家长说:“现在马桥中学是全市重点打造的学校,会越办越好,我们何必舍近求远?”
■马桥中学:学生参加拓展活动
发生改变的,不仅有郊区的学校,还有市中心的学校。
五四中学,这所同样与静教院附校结成“办学共同体”的初中,新学期的亮相也让孩子和家长们眼前一亮。“我们要逐步做到两所学校‘课程统一、教学统一、评价统一’。当然,这不可能一步到位,因为学生不一样。但可以让部分学生先来,再慢慢来。”校长张人利的话,让家长们精神一振。
■五四中学:鲁庵印泥传习工坊 符海贤先生向学生展示印泥制作
不仅初中,小学的家长也收获了开学季的利好。“静教院附校小学部老师将到我们小学来上课。”在五四中学所对口的公办小学静安实验小学的家长圈里,这个消息传疯了。“今年是幼升小公民同招第一年,真没想到选公办小学,还会有‘彩蛋’。”静教院附校将通过派出专家团队、联合研修、互换老师等举措,提高五四中学、静安实验小学的质量。
把对口的小学一起纳入进来做“强校工程”,是因为,“这次初中百所强校工程,比以往任何一次的要求都更高”,静教院附校校长张人利说。“对‘强校’这块,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初中对口小学生源的留存度,都是将来实打实的评估标准。以往,更多的是过程评估,而现在是结果评估。”
怎样让家长满意、让初中对口的生源留下来?“我想到,要让对口的小学一起做。”不仅要让静教院附校的初中与五四中学密切交流,而且要让静教院附校小学部老师提前介入静安实验小学,同步提高小学的质量。而且,“我每做一步,都要到对口的静安实验小学去宣传一次。”“义务教育阶段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追求的目标。这样做,最终可以让大部分学生进入到对口学校中。”
“学校好不好,关键看校长。”民间流传着一条“择校定律”。
嘉定8所公办初中纳入“强校工程”名单,其中3所更换了校长。华亭中学、徐行中学、外冈中学,都换了新校长,这是开学季嘉定家长们热议的新闻。
如果说教育是“一团火点燃一团火”,周春艳就是“那团火”。“开学华亭学校将推出‘芽芽手册’……”,“教师节我们将做一个提升教师幸福感的计划,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在初中强校方面,我们将更加密切与托管的迎园中学的合作……”电话的那头,传来爽朗的笑声,记者提问,问出一串新思路。1974年出生的她,有想法有活力。
■华亭校长周春艳
华亭学校地处乡镇,以“耕读”为校园文化。对接新中考,新学期学校将更加重视社会实践、职业体验等,让孩子们更多地走进哈密瓜主题公园、毛桥集市等社会实践基地,学习种植技术、民俗文化,让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积极探索与当地农业生态结合的课程。“办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才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周春艳说。
■华亭中学
目前,华亭学校青年教师团队由迎园教育集团定期培训。暑假里,迎园中学进行教师培训时,华亭学校的老师们也来同时参加,两所学校老师在学习交流中,管理力、执行力和思考力都有提升。上海市新优质学校迎园中学校长张莉琴说:“这次合作,表面上看是托管,实际上也能帮助迎园中学再生长,提高教师专业度、家长满意度,迎来学校质量新高度,是一种双赢。”
弗里德曼将上海基础教育的秘密,归之为“上海的教师”和坚持不懈的教师队伍培训。按照政策,“强校工程”将与“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简称“双名工程”)紧密结合,通过配备和培养,每一所“强校工程”实验校都将配备或常驻1名市级名校长(含培养对象、特级校长)、2名名师(含培养对象、特级教师)。
开学前,116所实验校“双名”配备基本到位,都配备或常驻1名市级名校长或申报第四期“双名”(领衔人或学员)。其中19所学校的校长是前三期“双名”的主持人或学员,25所学校拥有了特级教师或前三期“双名”成员。
■嘉定教育局局长姚伟
不仅如此,一些区县在进行新尝试。嘉定区关注的,不仅是8所“强校工程”的校长,更关注全区36所初中的校长。36位校长被编成一个班,教育局长姚伟挂帅班长,为期一年。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班级的所有成员,将像学生一样,进行各种学习。学习方式,也许是学校里的一场辩论,也许是到中心城区学校的一次实践考察,也许是一次理论探讨、质量分析,也许是一次分组讨论……不拘一格,每个月进行一次。“我想训练一支‘奔跑中的野战军’”,姚伟说,“这比蹲点更有价值”。
闵行教育局长恽敏霞介绍,该区有7所公办初中进入“强校工程”,但她更希望是以点带面,7所学校带动全区44所初中走向更强。嘉定教育局长姚伟则向记者展示了一份嘉定初中“分类管理,精准施策”计划,全区36所初中被分为示范初中、优质初中、潜质初中,分别为7所、15所和14所。但是,“这36所初中的分类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一年一评估,一年一变化。改变阵营的初中,将采取对应阵营的发展方式”,从而促进全区初中的发展。
发生改变的,不仅仅是116所公办初中。
用市教委副主任贾炜的话来说:“这是一个点与面的关系”。“通过116所强校工程实验校的建设,整体带动面上更多学校强起来,实现全面提升与发展,从而进一步抬高上海教育的底部。”这是百校背后更深层次的变化。
据介绍,这些实验校大多明确了优质资源“一带一”“一带二”等带动方式。初步统计,有29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7所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46所优质品牌公办初中领衔组建紧密型集团或学区,在新学期对实验校做优质资源强力带动。
与品牌公办结对,是“强校工程”的模式之一。而令不少家长惊讶的是另一种模式:民办初中托管结对。在很多家长看来,公、民办是竞争关系,怎么可能?
但在记者了解到的部分名单里,这就成为了现实。例如,嘉定区民办华二初中结对戬浜中学,闵行区世外集团结对浦江一中、三中,上宝中学结对颛桥中学,静安区民办田家炳中学结对彭浦三中。
嘉定华二初中将如何帮助戬浜学校发展?面对记者的提问,校长何晓文拿出了一份《学生“手拉手”活动合作协议》。协议显示,戬浜学校每学期派学生到华二参观学习,做一天“华二生”,华二也将派出学生到戬浜,而两校教师之间将开展教育教学研修活动。
邹佳鑫是戬浜学校六年级学生。两校“手拉手”之后,今年5月底她参加了华二的科技节,机器人AI、VR虚拟现实、F1方程式赛车……邹佳鑫穿梭在会场,领略科技的魅力,学到不少课本以外的科技知识,而与华二同学的交流,更令他眼界大开。对此,何晓文颇有触动,“孩子们的眼睛放着光,那是他们对知识的渴求。这样的交流不错,华二的师生也收获很多,这是一种教育,让他们更珍惜教与学的机会。”
公办初中的孩子们和老师,将有机会到民办初中去体验和学习。而借鉴好的民办学校经验,进一步扎实公办教育,加强公办初中建设,新学期上海也迈出了新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