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我是郭德纲。”
一向以说相声方式与观众见面的相声名家郭德纲,这一次,选择了以文字的方式进行交流。近日郭德纲新书《郭论》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次我不说相声了,说的是中国历史、俗世文化。论论人间是非,笑谈乾坤风月。”
■郭德纲
在书中,郭德纲拾遗明清历史、解读市井文化、大话经典名著……他以独特的视角、有温度的故事,解读了中国人骨子里的“忠”与“义”,同时他游走于舞台和人世间的智慧、热血和真性情,也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
“老郭要来和您论论俗。什么叫俗,什么叫雅?单纯的高雅不足以构成世界,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才是真艺术。包容才能并存,吃喝拉撒皆故事,生活处处是学问。饮食、服饰、居住、娱乐、语言……中国人家长里短的方方面面,老郭说给您听。且听国人待人接物的规矩,传承千年的世故人情。”
郭德纲在新书《郭论》的开篇,写下这样一番话——
“此时此刻捧着这本书的读者里边藏龙卧虎,哪一路的高人都有,我在这里信笔由缰,也不知道写得对不对,所以我永远都是那句话,我是抱着一个学生的心态来写这本书的,您如果觉得我说的哪儿不对,哪个字用得不准确,哪个词说反意思了,您千千万万得提出来,我还指望着跟您各位一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字里行间透着“谦逊”,为全书定了基调。
“我本来就没什么水平,我就一说相声的普通的民间闲散艺人,连个初中的文凭都没有,我只能是分享些‘记问之学’。”
老郭说起这本书来很是直接,因为喜欢,才会去追寻去刨根问底,也才会有知识的汇集。他认真解释起“记问之学”的含义:“‘记问’二字的意思是,不会的就去问,不懂的就看书,每个人都是这样成才的。”
为什么取名《郭论》?郭德纲表示:“‘郭论’的‘论’字,我实在是不敢当,有学问的人才能叫‘论’,在我这儿,应该只能算是个‘囵’,囫囵的‘囵’。我幼儿失学,但却又爱念书,爱读书,却又不求甚解。我这点儿记问之学,也不敢跟各位去论什么,这本书纯粹就是一种交流,哪里不对了,各位读者一定要提醒我,让我也长长知识。”
吴承恩之外还有西游记故事
郭德纲的相声作品中有很多《西游记》的段子,他很是喜欢吴承恩先生《西游记》。但在《郭论》中,他披露了一个缘起:实际上这个故事并不是从吴承恩先生起才有的,《西游记》的故事雏形形成得特别早,有各种版本,民间讲故事的也好,写民间文学的也好,还有各种故事会,等等,总之就是民间艺术领域里边,有很多关于《西游记》的故事。
《郭论》中特别提到了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这个版本的《西游记》是比较有特色的。他所有故事的处理方法,都和吴承恩的《西游记》不太一样。就像开头一上来是观世音菩萨出场,提供了唐僧取经由来的另一个版本。
好玩是让老郭研究下去的动力。他讲到在这一版《西游记》中,唐僧出世就是很有趣的一个章节。金山寺老方丈丹霞禅师因托梦得知第二天会有西天的毗庐伽尊者到来,结果从河边一只匣子里捡到了小唐僧,唐僧的生母为了将来母子相认,还把孩子的一根脚趾给咬破了。“要从这个角度出发,实际上在整个《西游记》里边,唯一吃过唐僧肉的就是唐僧他妈,头一口唐僧肉就是被她吃掉的,所以按道理来说,长生不老的该是他妈妈。”
有故事有意思才能被人们记住
“我要讲的玉堂春、杜十娘、董小宛和李师师,有些人觉得这几个的身份不行,但你细想,唐、宋、元、明、清,有多少大身份的人,到现在提名字也都没人知道,历史把它们全忘了,但是一些个小人物,甚至说不入流的人,他们做了一些事情,倒是能名垂千古。”
■郭德纲
在郭德纲的《郭论》中,他不仅把讲历史的段落自嘲地归结为“捡史”,更是用一定的篇幅向读者讲述了野史不野,正史不正,重要的是有故事有意思才能被人们记住的观点。
他书中的杜十娘爱情梦断瓜州古渡,怒发冲冠沉了百宝箱,从良之路变成了断头之路;李师师惊艳了一个朝代,宁为青楼女,不做帝王妃,生于歌舞升平的盛世,却愿死于国难当头的大义;董小宛痴爱难评说,一生敢爱敢恨,身世飘零在江南山水间;陈圆圆生来倾城貌,色艺双绝,名动江左,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更是人尽皆知。这些故事细细想来倒是都应了那句话“读懂了风花雪月,走不出沧海桑田。”
正史得看野史也得瞧
郭德纲表示,“不论是说书也好,说相声也好,干我们这一行的人,多多少少都得研究一下历史。正史我们得看,野史我们也得瞧,来回一对比,有可能就能看出来,其中是有些小故事的”。
■郭德纲新书《郭论》
在《郭论》里,他带着从野史、从民间故事中一路传承而来的记问之学,花式盘点了明朝的那些奇葩皇帝,比如,整日热衷折腾木器,致使魏忠贤权倾朝野的明熹宗;一剂泻药病故的明光宗;一辈子只怕高僧宝志的朱元璋;日日游龙戏凤却不慎跌落水中病倒的明武宗;两次登基的明英宗……这些看似不正经的历史故事,恰恰应验了那句 “铁甲将军夜渡关,朝臣待漏五更寒。山寺日高僧未起,看来名利不如闲。”
郭德纲在《郭论》中,慢火烹茶,进退有度,嬉笑怒骂间让人体会中国式人性、人情、人心。
幽默的他问道:“故事我准备好了,您有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