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有的烦恼忧愁,都能在这家唱片行得到倾听和治愈”——
继全球热销500万册、感动无数读者的超级畅销书《一个人的朝圣》之后,作者蕾秋•乔伊斯沉淀三年推出了重磅新作《奇迹唱片行》。其中文版由磨铁图书旗下子品牌大鱼读品策划推出。
日前,蕾秋•乔伊斯携新书来到钟书阁静安店。这也是她首次来到中国与读者近距离交流。
学会倾听音乐倾听彼此
在见面会现场,在谈到“是什么原因促动创作一个关于音乐的故事”时,蕾秋答道:“在现代快速的生活节奏中,人们彼此之间变得越来越疏离,每个人都陷入了孤独的困境。我想做的,是让大家学会聆听,不仅仅是倾听音乐,更是倾听彼此,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蕾秋•乔伊斯(中)在新书分享会
对于现场的火爆,蕾秋表示很惊讶:“我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年轻人喜欢我的书,这种情景在英国是没有见过的。”
现场,读者们提出了一些在社会中常遇到的典型问题。比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让年轻人陷入庸碌,对于现实中的困惑与迷茫,他们渴望在书中找到答案。
■热情的读者
蕾秋表示:“在快速转动的生活节奏中,我们要学会给自己留出一些属于自己一个人的时间,去阅读,去倾听,或者一些其他能够引发自己深度思考的方式。这样我们就能找回属于自己的空间与时间,让自己在稍稍慢下来的世界里,找回自己,审视世界。”
从陪伴你的朝圣路到治愈你的唱片行
2012年,蕾秋•乔伊斯为纪念父亲,出版了自己的处女作《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一出版,就入围了布克文学奖及英联邦书奖,目前已畅销近40个国家,全球销量近500万册。它的简体中文版,自2013年由大鱼读品引进中国之后,也引起了热烈反响。过去五年,书里,那个安静而勇敢的哈罗德,已经陪伴了150多万人。
《一个人的朝圣》之后,蕾秋•乔伊斯相继出版《时间停止的那一天》(2013)、“朝圣”系列之《一个人的朝圣2:奎妮的情歌》(2014),在中国读者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热潮。她非常擅长写小人物,他们也许平凡、脆弱、不够完美,却总有动人却温暖的力量。
《奇迹唱片行》讲的是一个有些“慢”的故事。一条僻静街道上的一家小小唱片行。小说主角、也是店铺老板的弗兰克,四十岁,是个熊一般高大温柔的男人。像是《一个人的朝圣》里的哈罗德一般,他看起来安静,普通,身上却有种动人的信念和力量。不管你有什么样的心情,他总愿意去倾听,也总能为你找到最合适的唱片。不只弗兰克这个人物,整条街道上,人与人之间相互倾听、彼此依靠的旧日温情也常常让人感动和怀念。
■蕾秋•乔伊斯与读者们
难怪畅销书作家莎拉•韦曼会评价它“像是一首跳动着希望、善意和温暖的动人情歌”。同时,书里对音乐的入心解读,也是一大亮点。即使很少或者从不听音乐的人,也很难不对其中提到的一首首能治愈各种烦恼忧愁,比如失眠、忧伤、焦虑的音乐曲目感到好奇并跃跃欲试。
这是一个关于爱、关于跨越藩篱、不要畏惧未知的疗愈故事,饱含音乐那抚慰人心的神奇力量。
蕾秋•乔伊斯说,不管是《一个人的朝圣》还是新书《奇迹唱片行》,她所要强调的,所要传达的,都是一种信念感,一种信仰,一种笃信“我等待,一定会有人来”的执着。
记者:写这部小说最初缘起是什么?
蕾秋•乔伊斯:写这部书的缘起,最初是因为我丈夫有睡眠问题,我们无意中逛了一家唱片店。店主给他推荐了音乐,帮助了他的睡眠。这件小事情让我产生一个想法,当一个唱片店的店主,不是给顾客他们想要的东西,而是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要知道,这两者是有差距的,因为很多时候人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我被这个想法吸引,就去构思这本书,一个受伤的、却能去抚慰别人的人,他开了一个店,这就是这本书的主角。他把自己的能量散发出来,去帮助别人。
记者:写作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蕾秋•乔伊斯::写着写着,又慢慢转为一个爱情故事。在写作过程中,世上发生了很多事情,比如英国的脱欧,美国的政治局势。于是产生了很大的方向性的改变,包括欧洲难民问题,都促使我去思考,写作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我希望写这本书的时候,更多的并不是文学性的倾向,而是提醒人们想起,尽管各国家各民族差异性很大。但是他们可以克服差异,打破一些壁垒,然后站到一起去,为共同的问题去奋斗。
记者:《奇迹唱片行》中很多内容关涉音乐,音乐是疗愈人最好的方式吗?
蕾秋•乔伊斯:音乐不一定是唯一的。其实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可以是音乐,也可以去与其他人开心的聊天。或者与家里的亲人,重新建立一个连接关系。我的丈夫是一个心理疗愈师,他觉得这样的一个心理疗愈也是很重要的,从某种角度而言,书里的唱片行店主也是担当了一个心理疗愈师的职责。但其实任何形式,只要能促使人们去探索内心深处很久没有去敞开的东西,并能产生自我反思,都能达到疗愈效果。
记者:是否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奇迹唱片行?
蕾秋•乔伊斯:答案是肯定的,但这样的一个启发和感悟,不一定发生在跟音乐相关的地方。有可能是图书馆,或者是一个咖啡厅,找到几个聊诗歌的人,或者是公园,大家一起做饭,通过食物建立起亲近的关系。
记者:走进那家唱片行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蕾秋•乔伊斯:我和丈夫一起踏进那家唱片行时,是非常期待和非常欣喜的。因为不知道在那家店里会找到什么东西。有很多未知的东西,带来内心的愉悦。这些年拜访了很多国家,无一例外的去拜访了各地唱片行。每次走进不同的唱片行,都是走进未知的欣喜,这个寻找和获得的过程,给我们带来实在的未知的喜悦。
记者:书里作为原型的那家唱片行据说关了?
蕾秋•乔伊斯:我们有段时间没有去,但有一天想去重温那种美好时,发现店没有了,这是很难过的。包括很多独立的书店和唱片店都关门了,真的让人很伤心。但是我们还是通过电话联系上了,并在一家咖啡店与店主见了面。店主谈起唱片店滔滔不绝。交谈时不断有人来找他,听到很多故事。这些都是我写作这本书的来源。店主最后也读了小说,对于自己成为人物原型,他感到很骄傲。
记者:一边听音乐,一边看书,是这本书最好的打开方式吗?
蕾秋•乔伊斯:作为一本小说,如果说一定需要另外一个媒介,这本小说的意义可能就不太完整了。一边读一边听,或许可以让阅读体验更多层次,音乐能够到达的地方,可能我的笔触不一定能够到达。
记者:书出版后有没有遇到感人的故事?
蕾秋•乔伊斯:书出版后,真正感人的事情,是读者去阅读,并且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放到里面去看时。那些故事才会发生。签售会时,有很多读者来到我面前,非常坦诚的聊他们的故事,他们分享了人生不轻易告诉别人的那种关系,有几位年轻的中国读者分享人生中的疑惑和不解,包括自己爱情的经历和失败,对于改变的恐惧,等等。这样的坦诚让我非常感动。
记者:一本畅销书的诞生是否可以预测?
蕾秋•乔伊斯:没法预测。包括《一个人的朝圣》,出版后我并不知它的走向。我的写作首先不是我想要去挣钱。或者获得名利。而是因为觉得非常有需要和必要去写。想要通过写作找到更深更高的,在这个世界上通用的一些价值,以及自我探索,给大家分享。作为作者,书店和出版商会告诉我,你的书销售了多少。但我从来也记不住,因为这个对我不重要。对我来说庆幸的是,作为一名作家,和电影明星不一样,大家不会认出你,你可以以一个正常普通人的身份去跟读者交流,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角色。
记者:因为写作,你的人生有什么改变?
蕾秋•乔伊斯:作为一个作家,每天需要对抗的是自我怀疑,会不断问自己,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价值在哪里,写作中有没有坦诚的去把自己所想的真实的东西放进去。这样的自我怀疑和内心争斗过程,是每天都会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