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游客乘坐邮轮去日本,停靠多个港口上岸观光已经成为常态。如果从国外乘坐邮轮来上海,也能停靠多个城市上岸观光,相信一定也会让游客兴奋,而这样的邮轮旅游模式有望实现。
日前,市旅游局局长徐未晚透露,为促进上海邮轮入境旅游,目前市旅游局正会同市交通委和市公安局,共同探索打造“多点挂靠”的邮轮旅游模式,通过与国内多个邮轮港口城市联动,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
邮轮入境游访客占比较小
日前,上海出台《关于促进上海旅游高品质发展加快建成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35年上海建成具有高品质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
徐未晚指出,入境旅游是促进上海旅游高品质发展、加快建成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重要内容。对标国际一流,从国际游客入境规模来看,上海还有一定差距,不能仅仅满足于国内领跑,更应重视在世界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影响力。比如邮轮旅游,既要打造好邮轮母港,还要加大邮轮访问港建设。去年,上海邮轮旅客吞吐量将近300万人次,其中出境规模很大,但到访游客数量占比较小。要加强邮轮旅游目的地建设,通过加大港城一体化打造,带给邮轮入境旅客更好的码头及岸上旅游体验。
徐未晚透露,目前,市旅游局正会同市交通委和市公安局,共同探索打造“多点挂靠”的邮轮旅游模式,通过与国内多个邮轮港口城市联动,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
专家建议长三角先行试点“多点挂靠”
对于邮轮“多点挂靠”模式,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政法所副所长、上海海事大学法学副教授林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长三角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先行试点。
林江表示,根据他的调研,长三角共有5个国际邮轮港,分布在上海(吴淞口、国客)、舟山、温州和连云港,占全国已建成邮轮港口总数的1/3。2017年,长三角5大邮轮港共靠泊国际邮轮约500艘次(98%以上是外国籍邮轮)、接待游客约300万人次(98%以上为中国籍出境游客),分别占全国总量的40%和50%。其中,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已多年蝉联亚洲第一、世界第四邮轮港。但是,长三角5大邮轮港之间几乎没有合作,日常联络都不多。这与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盛行的邮轮港集团作战模式大相径庭。
“当前,外轮只能单点挂靠,即只能在中国的一个邮轮港将全部游客接上船,并在完成该航次境外海上旅游后将同批游客送回同一港口。”林江指出,单点挂靠造成邮轮港“各自为政”的局面,大大降低了它们之间的合作可能性,而且长三角邮轮港之间可能会为抢夺客源而发生恶性竞争,也不利于吸引外国游客通过邮轮入境中国旅游。
对此,林江建议,长三角可以先行试点“多点挂靠”,同一艘外国籍邮轮在去程及返程时均可挂靠长三角任意港口,船上游客可选择在不同的港口上下船。江浙沪政府可以共同制定《长三角外国籍邮轮多点挂靠试点办法》,为区域邮轮旅游一体化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过境免签制度推广到整个长三角港口城市
为了吸引更多外国游客乘坐邮轮入境旅游,除了多点挂靠外,在签证方面也需要更加便利。
林江指出, 实际上早在2009年交通运输部就发布公告,尝试允许外国籍邮轮在华开展“准多点挂靠”业务,即外国籍邮轮在国际航线运营中,可连续挂靠我国两个以上沿海港口,但承载的游客下船观光后须回船继续旅行,并最终完成整个国际航程的运输安排。显然,“准多点挂靠”与国际上通行的多点挂靠有着显著的区别:它仅适用访问国内港口的外国籍邮轮及其上的外国游客,且外国游客在国内某个港口下船后,必须在那个港口重新回到船上。也就是说外国游客不能在国内港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上下船,而仅能为了游玩而短暂的在同一港口上下船。实践中,“准多点挂靠”并未铺开,原因在于国内各邮轮港之间的出入境及海关系统尚未联网,无法支持外国游客在国内多个港口上下船(出入境)。
如何实现“多点挂靠”,林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表示,若外国籍邮轮以长三角任一邮轮港为访问港(邮轮在航次中路过、挂靠的港口),则允许该轮在经过长三角地区时可访问多个邮轮港。此时,船上外国籍游客可凭签证或免签政策在任一港口上下船,或在不同港口上下船,或在任一港口入境;对中国游客而言,可凭签证或护照,在任一港口上下船,或在不同港口上下船,或在任一港口入境;
为保证上述外国籍邮轮多点挂靠、中外游客多点上下船的实施,长三角5个邮轮码头及所在地的出入境管理部门和海关的系统应该全部联网。同时,为满足访问长三角的外国籍邮轮上的外国游客的需求,将在上海、南京、杭州等长三角主要城市实施的144小时外国人免签制度推广到长三角的所有5个邮轮码头。这样的话,外国游客就可以充分利用144小时的免签游玩时间,自由选择从就近的码头上船,而无须着急再赶回原先下船的码头,旅游行程更加机动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