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妈妈哄睡弟弟的辛苦中得到灵感,徐汇中学初一学生朱铭浩发明了“豆丁拍打器“;为了帮助患有滑膜炎的外婆生活得更有质量,嘉定一中高三学生江蕴琪有了自己的人工智能小发明,让肢体动作来控制轮椅……
今天(17日),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青少年创新创业主题论坛在杨浦区长阳礼堂举行,上海市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实践基地”同时揭牌。来自全市小发明家的创意,让听众们感叹,AI原来离生活很近。
来自上海市徐汇中学的朱铭浩是一个懂事的大宝。在今天的主题论坛上,他展示了自己的项目:《具有婴儿状态监测及自动调节功能的“豆丁拍打器”》。
什么是豆丁拍打器呢?”其实豆丁是我弟弟的小名。刚出生的时候,他两小时要喝一趟奶,妈妈一个晚上要起来好多趟。有一天晚上,我听到隔壁房间里传来阵阵哭声,我跑过去一看,原来是豆丁又哭了,妈妈抱着豆丁,轻轻的拍他,豆丁很快就睡着了。可妈妈把他放床上,屁股才接触到床,他就哇哇的哭起来,真的比传感器还灵敏。所以妈妈又不得不再把他抱起来,再哄上很久,特别辛苦“,朱铭浩很心疼妈妈,他想,如果做个机器来代替妈妈拍拍,哄豆丁睡觉,妈妈就可以好好休息了。
于是,他先设计了豆丁拍打器的原理图:通过一个减速电机,带动一个偏心的凸轮,偏心凸轮旋转的时候,顶起一个手掌形的拍打棍,拍打棍落下的时候,利用下落的重力进行拍打。
设计出来的成品,在豆丁的身上使用效果很好,有时能哄睡豆丁,还能帮助豆丁从浅睡眠转入深睡眠,睡更长的时间。
为了希望能够解放更多的“豆丁妈”,朱铭浩还对“豆丁拍打器”进行了多种改进。
朱铭浩表示,现在语音识别技术越来越发达,接下来,自己要多多学习,争取将相关的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豆丁拍打器”上,让它能从小宝宝的哭声中辨别出情绪,进行更智能的安抚。
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加快着社会的进程与变革,未来的世界会是什么样,无法预测。但是,现在的青少年们,正在与人工智能亲密接触,利用高大上的AI变成让生活更便利。
嘉定一中高三学生江蕴琪的课题由来是因为外婆有严重的滑膜炎,“行动困难,几百米的路程她要走走停停,花上半个多小时,出门行动更是不方便。”作为体感游戏的爱好者,在游戏中她突发奇想:是不是可以用肢体动作来控制轮椅呢?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江蕴琪了解到运动神经电信号相对于其它控制源来说,它是人控制身体实现目标的直接体现,误判可能性小。“所以我就想实现用表面肌电信号,来控制轮椅进行自然的人机交互,就可以帮助到姥姥或其他类似症状、行动不便的人群。”
江蕴琪发现,肌电信号是我们人控制自己的身体去完成和实现一些目标时最直接的体现。“当我们想做一个动作的时候,就会由大脑发出动作指令,产生意识。由相应部位的神级末梢控制肌肉的收缩,而伴随肌肉运动就会产生肌电信号。我就通过识别不同动作之间肌电信号的差异来识别我们人的动作意图,从而实现对轮椅的控制。”
“相对于肌电,那更厉害的可能是脑电,也就是意念“,江蕴琪还在畅想,到时候都不需要人动,就可以达成目的。就可以摆脱一个控制对应一个设备的束缚。因为我们能通过自身来与这个世界进行交流,哪怕是眨一下眼睛,或者一个呼吸,就可以做到意随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