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回忆录|扇子故事多,最忆是蒲扇……


作者:朱惠兴
编辑:黄吉
时间:2018-09-17 15:57

这两天闷热的天气,让我想起了长风地区曾用过的蒲扇(用棕榈叶制作),以及其它几把扇子,觉得蛮有趣的,略叙几则。

老外婆的蒲扇

老外婆年轻时从松江九里亭出来,到城里厢有钞票人家帮佣。后来回长风老屋养老。由于在城里厢戏看得多,因此故事也多。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庵堂相会、十八相送、黛玉葬花……一套套故事讲不厌,我们也听不厌。最爱听牛郎织女的故事,七夕之夜,繁星当空,在老外婆的蒲扇摇动下,我仿佛看见喜鹊在灿烂的银河上搭桥,牛郎与织女在相会。还有八月中秋夜,在老外婆的蒲扇摇动下,我仿佛看见嫦娥偷吃“飞天灵药”而奔月,后羿空有射落九个太阳的神臂而拉不回嫦娥……

■ 手拿蒲扇的老外婆

蒲扇是农村夏天到来的象征。早年农村没有电,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家家户户蒲扇一扇,农村的夏天也就到了。门前场地上、屋内床上,但见蒲扇扇动,扇来了凉风,扇去了暑气。蒲扇实惠、耐用,扇的风也大。蒲扇是农家的必备。

当年农家每户都有好几把蒲扇。有时候货郎担穿村过宅来,讨价还价顺便买几把。买来的蒲扇要用布条在扇面外周“滚一圈边”(用针线缝牢,使用起来牢固耐用)。摇动新蒲扇,心情也不一般。在帐内扇蚊子,在床上扇风凉,在场地上扇月光、扇星星、扇故事。用旧了还可以扇煤炉,扇动人间的烟火味。我成家后用的一把扇煤炉的旧蒲扇,扇了好多年,成了“济公扇”还舍不得扔掉。哈,恋旧情结!

“老夫子”的折扇

还在金沙江路小学念书时,有一位同学古书看得多,经常“之乎者也”,我们叫他“老夫子”。有趣的是,他还经常手持一把折扇摇晃着,扇面上赫然写着“扇子扇凉风,扇夏不扇冬,若要问我借,待到八月中。”好啊,琅琅上口,不愧为“老夫子”。读此诗句,仿佛在炎炎夏日中,已有一股凉风扑面而来,感到神清气爽!

现在回忆,觉得不但诗写得好,而且含意深。要借扇子,可以啊,“扇夏不扇冬”,“待到八月中”吧。旧时八月的气象,正是大热天的时光。所以,不要小看百姓的“口水文学”,“口水文学”里有着百姓的朴素感情。不过后来也有人搞笑:把最后一句改为“待刮西北风”。刮西北风了,还问你借扇干吗?哼,没有诚意,自私自利!

为了纪念“老夫子”的那把折扇和扇面上的题诗,我请书法家朋友三元先生为我题写折扇扇面,重温“扇子扇凉风,扇夏不扇冬,若要问我借,待到八月中”的意境,回味当年小学生活的快乐!

■ 书法家朋友三元先生为我题写扇面的折扇

“老姑娘”的团扇

本村有位老姑娘,捧把团扇,一副“宫娥怨”的样子,学黛玉皱眉、仿西施效颦。你想,在农村环境,怎么能处上对象?“贾府里的焦大,也不会爱林妹妹的”。咦,机会来了,来了一位房客,借居在她家西厢房的南小间,是位摇鹅毛扇的“字画”先生(出售字画、代笔书信等)。一来二去,倒也对上了眼。可是,穷乡僻壤哪能安得住一颗云走四方的动荡的心?有一天,“字画”先生摇着鹅毛扇走了。老姑娘在家里与父母吵了一通后,也走了。据说是去找“字画”先生的。

她是带了那把团扇走的。从此,村里少了一把团扇。

扇文化点滴

上述蒲扇、折扇、团扇,只是中国众多扇子中的几把。中国扇文化源远流长。如果从舜制“五明扇”算起至今至少已有三千年的历史。历史的扇子轻轻一摇,就这么摇去了三千年。历史到了今天,电风扇和空调的普及,扇子的“引风用品”功能淡化,其表演功能、广告功能得到延伸。

看,在公园、在广场、在舞台,一柄柄扇子,成为大众舞蹈与健身的“道具”。扇舞人美、赏心悦目。

看,在马路、在展馆、在弄堂,一柄柄扇子,成为推介商品阅读文本的“工具”。这次在书展,我拿到两把在正反面印有文字和图案“广告扇”,可扇风、可阅读、可进“二维码”。

还有一种“迷你型”小风扇,拿在手里,微风徐徐。看,新一代“老外婆”手握小风扇,享受着现代生活的“微风”。不再手摇蒲扇。蒲扇已成为回忆……

笔者后记

扇子故事多,最忆是蒲扇。蒲扇上有着乡风、乡思、乡愁——小时候,是老外婆(还有母亲),用蒲扇把帐子内的蚊子扇去,让我酣然睡去。长大后,是我用蒲扇,把女儿帐子里的蚊子扇去,让女儿进入梦乡。我用蒲扇把煤炉的青烟扇去,我用蒲扇把烫粥的热气扇去……

蒲扇上还有着童趣、天真。我曾用蒲扇扑蝴蝶、追蜻蜓。丰子恺画笔下的瞻瞻,还可以把两把蒲扇当成脚踏车的轮子……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