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白色木门,彷佛回到五六十年代。墙壁上挂着的是黑白结婚照、全家福,书架上陈列的是泛黄的杂志、报刊,老式播音机里说着京腔、打着快板,电唱机、热水瓶、搪瓷杯、老旧钟表……一件件消失许久的老物件把人拉回了五六十年代。
近日,记者从虹口区获悉该区首个“记忆小镇”认知症照护专区试运营,首批76张失智老人照护床位将于重阳节启动。旨在通过他们熟悉的场景,减少老人的不安和焦虑,帮助他们缓解病情。
“记忆小镇”是位于虹口区场中路的上海银康老年公寓专为唤醒认知障碍症老人而单独开辟的照护专区。老式播音机、热水瓶、搪瓷杯、书刊画报、怀旧金曲,专区营造了一个五六十年代的生活场景。让老人置身自己曾经熟悉的环境生活,并接受照护、治疗,从而改善他们的病情。
而早在2015年夏天,上海银康老年公寓就尝试接受一批患有认知障碍中重病症的老人,并为他们提供专业生活照护、药物管理、精神慰藉等服务。
90岁的岑奶奶,入住银康老年公寓已两年有余。至今,她的女婿孙先生都无法忘记岳母当年发病时的情景。“患这种病的老人,脾气会变得怪异孤僻、喜怒无常。”孙先生回忆说,好好地,会突然把眼镜摘下来,用保温杯把镜片砸得粉粉碎,镜框砸不烂,就拿手里死命拗,拗得自己手指抽筋都不停下来。夸张的时候,脱光了衣服在地上打滚。
老人对自己的行为没有了认知,可是家人看在眼中,急在心里。“我们医生也看过,专门请了保姆守着她,但是折腾了老半天,病情非但不见好,反倒日渐加重。”考虑到太太身体状况,2016年1月,无计可施地孙先生听从了邻居的推荐找到了银康老年公寓。
老人送来的时候,几乎连家人都不认识,但是在老年公寓规律地生活,还有专人照护,孙先生一家人省心的不少。
昨天上午,孙先生带着鲜肉月饼来看望岑奶奶。一句“你来了。”坐在轮椅上的岑奶奶便接过孙先生手中的月饼慢慢的咀嚼起来。如今老人情绪稳定,行为正常了,孙先生倍感欣慰,“最最重要的是,她居然认得我了。”
岑奶奶的护理师、“记忆小镇”护理组长王为好从2015年夏天,就开始守护这里的认知障碍症老人。
“很多老人刚进来的时候,他们潜意识里是抵触的,不想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可是他们又不会用语言表达。因此会用一些小孩子的手法来抵抗,像不吃饭啊、哭闹耍脾气等等。”王为好说,每一位认知障碍的老人都有他自己的世界,因为他的感官,他的听觉、视觉,包括他的所思所想都有他自己的一个世界。“他认为他的世界就是真实的,因为我们需要去走进认知证老人的世界,去站在他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不否认、不纠正、不责备,多观察、多鼓励、多引导。老人就会像孩子,你让他们高兴了,他们自然会听你话。他们不吃饭,你得先想方设法先哄他们高兴,然后再帮助他吃饭。如果老人沉默,那就得开导并引导他们开口。”
照顾认知障碍症老人的方法与健康老人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护理人员除了经过专业的培训与辅导之外,每隔一段时间还得进修研讨。王为好介绍说,很多老人进来的时候情绪不稳定,有时过于激动,护理人员越劝解,他们哭闹得越厉害。但是经过几次试验,他们发现,音乐可以让老人安静,甚至会跟着音乐拍手唱。
之后经过探究,他们开始为认知症老人开启了“音乐疗法’,“我们常常会给老人听些古典音乐、怀旧音乐,让老人放松身心。”此外,他们还在走道、墙角放置了很多植物,再配上精油,帮助老人舒缓、安神。“这就是我们说的‘芳香疗法’。”
如今,“记忆小镇”打造完毕,可算是第三种疗法。通过营造各种老人熟悉的场景,让老人想起过去,“比如看到墙上挂的结婚照,老人也会联想到自己的结婚场景,慢慢地唤醒他们的记忆。”
当然,“记忆小镇”除了外观具有年代感的陈设,其他常规的功能也是很丰富的。据介绍,小镇设置多种不同区域。除了满足老人生活需要的茶水房、餐厅、盥洗室等常规区域,还添加了阅览区、康复区、休息区等让老人进行活动、训练、社交的功能性场所,充分考虑到了认知症老人的实际情况。
与其他长者住养区域相比,“记忆家园”在设施配置、日程安排等方面也有很大不同。例如,严格完善的门禁设施防止老人走失、白黄两色的灯光方便日间夜间照护、隐蔽的医药箱确保特殊药品存放、穿着便服的护理人员让老人有居家感等。
此外,为了延缓长者失智进程、提高生活质量,“记忆小镇”还专门为认知症长者开展各项针对性的特色活动。记忆力训练、注意力训练、思维能力训练、语言功能训练、感官刺激训练、益智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都是“记忆小镇”的特色课程。
“记忆小镇”主任唐园秋表示,其实早在2012年他们就在摸索,经过三年的时间,筛查发现,大概将近40%的老人有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所以,在2015年就专门为认知症长者开设了照护专区。
后来,“在我们的探索和实践经验当中,包括我们和美国、荷兰、日本等等这些专家的交流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认知症老人的瞬时记忆很差,但对过去的记忆比较清晰,特别是在他们三十到四十岁之间的记忆会非常清晰。”唐园秋说,记忆小镇老人的平均年龄在85岁,据此反推,他们对五六十年代的老物件、书刊杂志的记忆是最清晰的。因此,一个独具五六十年代风情的“记忆小镇”应运而生。所谓布置物件不是越老越好,而是应有一定科学道理。
“我们2015年设置专区,18年进行优化。”唐园秋说,患有认知障碍症的老人,完全治愈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通过治疗去延缓症状。症状一般到了中度或者重度的程度,他的家庭是没有办法完成照护的,只能送到专业机构。无论是从环境还是照顾能力、水平、专业这些方面,一个家庭都是没有办法去支撑一个完整的体系。因为患这种病症,千万不要把他们与人隔离,要保持和社会的连接,在保持他安全的前提下,比如防走失、防跌倒、防烫伤、防噎食,把这些不安全因素都排除的前提下,保证老人尽可能多的社交和活动。自己能做的事情尽量让他自己做,即便做不了,创造条件让他自己完成。
“环境和兴趣都有助于老人的病情。”因此,所有老人进来后会有综合评估,这个评估是多方面的,包括营养状况、慢病状况、生命体征、兴趣爱好、最喜欢的东西、最在意的东西、以前的生活习惯、认知水平在什么程度……
“根据这些信息,每个老人我们整合起来去做一个个性化的照护方案,通过这样的方式,找到每一个老人合适的照护方法。”在实践中,把对认知症老人的照护、康复以及生命体征观察的这些理念都融入到日常的活动当中去,“他们的活动时间、活动内容、生活行为,全部都是有固定的护理人员,根据观察和经验去提醒老人,尽量让老人的生活规律化、稳定化、常态化。如此,这样老人会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即便他记忆力不好、认知能力下降,但在这样的条件下,通过护理人员的照护依然会有一个相对稳定、好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