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70多年前选择住在曹家渡最需要什么?回答:勇气


作者:朱杰
编辑:朱杰
时间:2018-09-19 17:18

康定路上的静谧、889广场的繁华、23路电车的怀旧……当你走在曹家渡的马路上,会将从市井角落到高楼大厦的风景尽收眼底。曾经的“沪西歹土”、“沪西小上海”都是这个只有1.5平方公里的社区的别称。不管你是老住户还是新搬入曹家渡,都不得不承认现在的曹家渡,是一个生活气息浓郁的社区。

在曹家渡,有道不尽的历史,也有说不完的故事。在上一期内容里,周到君向大家推送了有关曹家渡由“渡”兴“市”的历史变迁。今天呈现的是曹家渡过去的发展历程,以及过去的生活百态。

“乐土”与“歹土”

道路的修筑带来市区的扩展,市面日兴。19世纪末,随着极司非尔路的辟筑,路旁苏州河沿岸兴建起振泰、达丰、信昌、卞恒记货运码头,自此水陆交通便捷,农民商贩自四乡载运粮米、柴草等物,群集三角场江边集散,曹家渡成为了沪西商业中心之一。

道路两侧酒楼、饭馆、茶肆及各类商号应运而起,民房相继建起,人口迅速增加,市面日趋繁荣,形成商业闹市地段。进入20世纪后,陆续开辟的劳勃生路、白利南路、康脑脱路、星加坡路(今余姚路)等多条马路交汇,逐渐形成现今曹家渡街区的雏形。四通八达的道路引来商肆密集。

■民国七年(1918年)上海区域地图中标注的曹家渡地区

■1917年拍摄的极司菲尔路上的一家名为“Dyce & Co.”的绢织厂外景

■1924年拍摄的劳勃生路上怡和洋行公益纱厂4号厂房

1916年,沪宁铁路与沪杭铁路接轨后,在曹家渡的西面设梵王渡站(1935年定名为上海西火车站,1989年改名长宁站,1997年拆除,现为轨交中山公园站),又再次为曹家渡的发展助力。水路、公路、铁路贯通,形成 “火车在其西,轮船埠在其东”的便利交通条件。

20世纪20年代初,连接曹家渡和老城厢的16路及19路无轨电车开通运营。紧接着,英商在曹家渡五角场西侧(今长宁路东段)辟设驶往虹口的10路公共汽车线路。

1922年华商董杏生开办了公利汽车公司,开辟华商首条公交线路,自静安寺—曹家渡—兆丰公园(今中山公园)—愚园路—静安寺的环形线路,曹家渡是其中重要站点之一。

■左图为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六路及十九路无轨电车里程价目表,右图为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路公共汽车里程价目表

■华商公利汽车公司使用的公共汽车是由卡车改装

除公交车外,煤气、电灯、邮政等近代公用事业,菜场、救火会等基础设施和机构陆续设点曹家渡。1908年曹家渡出现了最初的邮政业务,当时只是委托香烛店老板增裕新代办,1911年有邮差二人。

1914年全国邮政建置调整,“分全国为二十一邮区,每设管理局一所,次为支局,次为代理支局。上海一埠自为一区,设管理局,并设九个支局,其中曹家渡有一处支局。

■1930年上海邮路图中标注的曹家渡支局位置

1927年9月1日,曹家渡地区最重要的文化地标建筑奥飞姆大戏院建成开幕。它由旅法华商朱佐潮创办,开业首日放映美国派拉蒙公司出品的电影《同命鸳鸯》。当天《申报》在本埠增刊有相关报道。

1934年更名为“鸿飞大戏院”,上海沦陷期间曾改名“沪西中华大戏院”。1945年后改为“沪西大戏院”。上海解放后曾改名“沪西工人剧场”,1962年改为“沪西电影院”直至2017年拆除。

■1927年9月1日,沪西电影院前身奥飞姆大戏院首映广告(来源:黄德泉 著《民国上海影院概观》 )

■1929年上海城区分区图中西区部分,曹家渡周边区域各种标示较为清晰,还特别标出奥飞姆大戏院的位置

曹家渡地区在20世纪20年代初属上海县法华乡。1927年上海特别市成立后,其南岸属法华区,北岸属蒲淞区,并设曹家渡镇。两岸虽行政分治,而商贾贸易、交通往来连成一片,与市区融成一体。

1928年,由吴淞江北岸各厂集资,上海特别市督造,1929年在原曹家渡口东首建木桥一座,称曹家渡桥,原渡口遂废。因三官堂庙坐落桥南堍,俗称三官堂桥。以桥南堍为中心,分东、中、西三市,规模大过邻近法华、周家桥等集镇,尤以“五角场”的东部街市最为繁荣,成为曹家渡中心地区,市民俗称之为“沪西小上海”。

由于棉纺厂和面粉厂所需原料——棉花和小麦,以及制成品皆需通过水路输入与销出,所以上海最早的工业主要集中于黄浦江和苏州河两岸,沪东的杨树浦黄浦江北岸和沪西苏州河小沙渡至曹家渡南岸一线是近代上海最早且规模最大的两大工业区,成为投资和谋生的“乐土”。

■1937年劳勃生路140号美商奇异安迪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工作证件。该公司1917年成立,20世纪20年代搬迁至劳勃生路,除制造电扇电料外,还生产灯泡和小电珠。上海解放后该厂为政府接受,1955年改制为上海灯泡厂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因曹家渡毗邻租界,相对安全,华界沦陷区内大批工厂企业转移至此。据1939年的统计显示,曹家渡地区有工厂96家,其中资本过万元的14家;有商号34家,其中粮食与餐饮业店共16家,药店、木竹行各4家,车行、煤号各2家,其他如杂货、绸布、照相、银楼、电料、铁店各1家。

由商号的种类可以来看,曹家渡以传统商业为主,洋货商店和大型百货公司几乎没有,这与曹家渡居民的职业特点和生活密切相关。

■1937年拍摄的曹家渡街景,可见有租界当局设置的街垒

■1939年拍摄的曹家渡街

市井繁荣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是无可回避的。自20世纪初开始,曹家渡地区的城乡变迁持续加快,而政府管理却非常薄弱。由于地处偏僻,治安情况堪忧。客观上说,曹家渡地区便利的交通以及复杂的人口结构,为各类丑恶行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当时,曹家渡一带不仅有“花会总会”、“白粉窝”、祥生赌台、大新赌台、日本妓院等罪恶场所,更有以抢劫为生的匪徒混迹其中,偷窃诈骗司空见惯,市民莫不视为畏途,被称为凶杀、抢劫、吸毒、赌博、嫖娼等活动猖獗的“沪西歹土”,成为人人谈虎色变的“下只角”。

■1946年9月,沪上报纸报道轰动一时的“荣案”

抗战胜利后,鱼龙混杂、乌烟瘴气的曹家渡,依旧是上海正经人家不会涉足的是非之地。1945至1949年的沪上报刊,每每“曹家渡”见报不是因为殴打、抢劫、贩毒、拐卖,就是因为贫民窟火灾,竟无其他光彩的事由。

1946年4月25日,震惊上海的面粉大王、实业家荣德生(时年71岁)绑架案中,绑匪也是将荣德生藏于曹家渡老公益坊100号绑匪私设的黑牢中。

■1947年《老上海百业指南》中标注的曹家渡周边区域(图中红色虚线为现曹家渡辖区范围,两条主干道路已标明)


来源:方志上海、张婷婷: 《城市化进程中的边郊地区—近代上海曹家渡变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