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秋天,我们在江南。秋天的江南,我们可以感悟到最美的节气文化。”
■古琴演奏家王珑
9月23日秋分,“节气中国 诗意江南——二十四节气非遗传承创新系列活动”在长宁区文化艺术中心启动并举办首季节气雅集。
赏色、听音、闻香、触形、品味,打通五感,让市民全方位体验节气之美,探寻江南文化。
步入二十四节气活动主场——长宁文化艺术中心,映入眼帘的是一组根据廿四节气创作的大型艺术插画灯笼装置,悬挂在场地中庭的一株大树枝干上,而树下堆积着金灿灿的秋叶,画面唯美夺目。
■ 艺术体验区
在“匠心之韵”艺术体验区,人们排起了长龙,等待亲手印制朵云信笺,再用毛笔或钢笔书写与秋天有关的古典诗词,或給他(她)思念的人写一封中秋书信,或随意写下中秋祈福的心愿,再盖上节气小仙女的木刻印章,充满了温馨庄重的仪式感。
首季节气雅集活动中,以《一年好景君须记——古典诗词中的季节之美》等作品走红网络的诗词达人“大诗兄”,将古典诗词中的秋分、中秋娓娓道来,带领听众在文学中看见秋天。
■ 诗词达人“大诗兄”杨金志
“秋风起,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海上雅乐创始人、古琴扬琴演奏家王珑边弹边唱,演绎根据唐代大诗人李白《秋风词》谱写的古琴曲,带领人们用耳朵聆听节气的声音。
中国传统香学研究专家、长宁区非遗传人吴清根据廿四节气复原了古代“二十四节气香方”。秋分节气对应的是“松月印香”,吴清为在场观众熏一炉秋分之香,闻之有“听松邀月、鼓琴吟诗”之意境。这是嗅觉中的秋分。
■ 传统香学研究专家吴清
除了三位节气导师带来的人文讲座,还有两位节气导师带领公众以“匠作”的方式,动手体验秋分节气。
秋分对应的植物是桂花。而蒸制花露是在中国拥有近千年历史却在近现代消失的传统。随着古铜色蒸馏器中白雾袅袅,节气导师孙雪婷以手工蒸制的方式,教会人们制作秋分“桂花花露”,可饮用养生,亦可美容养颜。
■ 制作秋分“桂花花露”
毕业于中国美院的90后青年版画家王盈,为长宁二十四节气非遗传承创新活动特别创作了一组节气仙子的动漫形象。
“我的大学校园在杭州西湖对面。西湖一年四季的美与二十四节气的变迁,都是我们生活中的日常。2016年我来到上海这座繁华都市,突然很想念与自然朝夕相对的感觉。所以我创作了这组节气版画,让人们可以在木刻上触摸到二十四节气。”王盈说。
秋分的历史有多悠久?根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139年,也就是2157年前,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这部书籍中,就已经系统记载了24节气。
而秋分是最早被中国人确立下来的重要节气,它出现在中国上古书记《尚书》之中,也就是说至少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上古的中国人,把秋分这一天称为“宵中”。
■ 嗅觉中的秋分
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人类文化共同财富。在中国漫长的农耕社会,二十四节气逐渐成为古代中国人的“文化时钟”。
节气是中国人诗意栖居的创造。不过,在当下时代都市生活中,人们渐渐与自然隔膜,与二十四节气疏离。而隐匿在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传统“雅文化”内核之中的二十四节气,对于当代中国人已成为一组看不明白的文化密码。
由长宁区文化局创建并主办,长宁文化艺术中心、上海平阁文化艺术承办的“节气中国 诗意江南——二十四节气非遗传承创新系列活动”,以新颖创意,深入发掘“二十四节气”文化内涵,提炼蕴藏其中的江南文化精髓,并以时尚创意方式使之为老百姓所欣赏享受,重新拨动国人记忆深处中的传统文化“时钟”。
■ 艺术体验区
在首季长宁二十四节气活动的现场,人们通过“看、听、闻、触、品”等五种感觉全方位、沉浸式体验节气之美。
■ 艺术体验区
除了节气讲座,活动现场还设有秋分茶席。身穿传统服饰的茶道导师,以桂花妆点茶席,为人们泡制花香馥郁的桂花乌龙茶,并提供手工制作的各色月饼供人们享受“舌尖上的秋分”。
有观众表示,参加这次活动,感受最深的就是传统节气完全可以融入生活,成为一种古典又时尚的生活方式。
■ 秋分茶席
据悉,“节气中国 诗意江南——二十四节气非遗传承创新系列活动”计划每月举办一次,根据不同节气策划主题,每季活动分为“节气之美”人文讲座和“匠心之韵”艺术体验两大板块,带领公众展开一场贯穿全年、趣味盎然的江南文化深度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