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4年后的首届新中考,新学期这些学校和区县悄悄在改变……


作者:朱晓芳 杨青霞 金闻馨
编辑:杨青霞
时间:2018-09-25 20:25

今年进入预备初中的孩子们4年后,将是实践新中考改革的第一届初中生。新中考政策下,新学期,初中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学校和区县,针对新中考,是否有相应的举措推出?

日前,周到记者就此做了调查,发现不少初中跨学科的课程增加了,对综合能力的要求高了,除了学校推出新的教学,还有区县,如嘉定区从区域层面,做出整体规划和设计,推出针对全区初中生的科创集散地。这些,都让新一届预备初中的孩子们,正体验和感受新的教育方式。

学校推出跨学科融合课程

今天,在民办立达中学主要为预备初中学生的《带你走进高深可测的社会科学世界》讲座上,无人机在大礼堂的上空一会儿高高飞翔,一会儿俯冲,精彩的表演赢得孩子们的欢呼和掌声。为同学们进行无人机表演的,分别是预备初中的蔡家靖、初二的朱文卿同学。就在不久前,两位孩子参加2018年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获得遥控纸飞机编队飞行(P5M-3Z,三人组)全国一等奖。

■立达中学无人机表演

谁说民办学生只会刷题?新中考改革,跨学科是一个核心词。新学期,立达抢先一步,开设出多门跨学科的课程,帮助学生增强综合素养,独创“立德课程、立智课程、立能课程、立身课程”这“四立课程”。

盛雅萍校长告诉记者,“四立课程”除了无人机课外,还有不少针对孩子们爱好的课程,都是跨学科的。例如:DI创新思维、机器人制作、scratch创意设计、人工智能、音视频编辑、数字音乐小达人、CG动漫社、全能脑力王、无线电定位、摄影社、低碳生活、我做理财小达人、走近科学家模拟联合国……

当天下午,该校的社科普及基地、数字内容实践基地、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学研究基地同步揭牌。除了传统的数学特色,学校根据新中考政策,增加人文、科创、英语三个特色。

新中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立达开创了史地课程的融合,未来还将探索政治、语文等课程的融合。盛雅萍校长说:“融合课程有利于培养孩子多元思维方式,让孩子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世界,拥有触类旁通、圆融灵活的哲学思维。”此外,新中考中,物理、化学的实验分比重将增加,英文的听说能力也将更重视,学校已准备好了未来能方便学生参加训练的实验室。

而在练川实验中学,应对新中考的跨学科,学校把教研组改成工作坊,要求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研究主题,并且从以往的单打独斗,改为紧密结合。练川实验中学校长华敏在家长会上说道:“好学比学好重要。培养学生需从起点,看终点。终点不仅是中考,更是终身。学校在起点就要注重实践能力,通过引领,让学生在情意、认知和动作等领域学会自我调控。学校让老师和学生都学会问题化思考方式。”

初中也将像高中一样试点走班

“为什么新疆的哈密瓜又香又甜?”迎园中学的地理和生命科学的老师们,为跨学科科目编写了有趣的测试题。应对新中考,迎园中学的老师们转变教学方式,尝试让学生主动去学习知识。

上英语课前,王俊去学校有名的英语阅读长廊转了转,把训练视听、做思维导读展示、利用磁性贴板拼句子等功能玩了个遍。学校加强了学生英语口语、听力方面的培养。每天中午,王俊将做相应的练习,提高英语水平。小学时,王俊就听学长学姐说,电路可难学了。

但教学方式的改变,让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学校将原本灌输习得的欧姆定律转变为自己得出结论,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尝试着自己获得知识。

错题本是数学学习少不了的。学校使用第三方平台,做好有效问题的检测。以往是将初中四年期中和期末考的错题总结整理,王俊听说,今年新增了平时测验的错题,通过系统自动形成错题本。迎园中学张莉琴校长表示,这样能够起到实时了解、精准发现的作用。

期中考后,数学和英语将会实行走班制,分A、B两个班级,人数五五开。王俊数学很好,课堂上常常觉得无聊,老师为了照顾所有学生,总是把自己懂的知识点一遍又一遍地教。将来分班后,对王俊来说,再也不用担心数学课无聊了。不过王俊的英语处于中下游,记忆单词可不像数学公式一样顺利,一想到黑板上密密麻麻的英文字母就头疼,但他会努力学习,希望可以顺利进入A班。

戬浜学校的学生开始自己梳理时间线和绘制地图,因为老师更加注重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往的课堂常常是老师教什么,学生记下笔记,回去后复习巩固,但现在却不一样,历史老师要求孩子们自己梳理时间线,地理老师则要求绘制地图,待孩子们完成后再进行指导。

这些探究性学习,都要靠孩子们寻找结论。学校还推出了阅读比赛,不少学生每天都会保持至少20分钟的阅读时间,久而久之,养成阅读好习惯。戬浜学校樊波校长表示,要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会学习的能力。

在虹口教育学院附中的主题班会和小学科课上,老师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孩子们在“雷达图”上输入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动手能力等信息,可以查看与自己相匹配的职业。

全区所有初中学生可到科创集散地选课

应对新中考综合素质提升、社会实践的加强,嘉定区新学期推出上海第一家青少年科创集散地,努力突破校园这个空间的限制,把有限的科创教育资源通过合理调配达到最优,解决了很多优质的设备、专家、教学活动、学生的深层次拓展无法由撒胡椒面式的分散地投放到所有中小学校的困惑。集散地的课程设计更加多地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

■嘉定区青少年科创集散地

嘉定区教育局副局长祝郁说:“嘉定的科创集散地作为‘打开校门办学’的一项实践,通过教学过程的改变,学生得到解放,成为教育过程的主导者,教师精心设计的开放的任务给了他们更多自我发挥的空间。

9月13日,科创集散地的课程班正式开学,陆续迎来疁城实验学校中学部等学校1000名学生。科创课程分入校课程、集散地课程两类课程,都被纳入到区科创集散地。16门入校课程,由学校选课,聘任相关教师入校上课。7门集散地课程,由学生选课,到科创集散地上课。目前,嘉定区全区36所初中的学生都可以线上选科创集散地的课程。而集散地入选的课程,都是各个初中的“强课”、特色课,包括网页视觉创意、3D设计、视听影视、2040创想搭建、APP应用开发、超级工程师、无人机DIY、爱科学等23门课程。

学生在科创集散地的课堂上,对不同于学校教师的教学风格、授课方式和授课环境,着迷不已。很多学生在课后问:“老师能不能明天再来?我可以转学到这个学校吗?我周末可以自己过来吗?为什么只来一天啊?可以和校长说天天来吗?”还有的学生说:“老师今天课堂上获得的结业证书和荣誉证书我们不要可以吗?不结业就可以一直都来啦。

“不少学生纷纷在集散地的主题交流墙上留言,表达对集散地的科创课堂的喜爱和期待。”“这是一个有趣、好玩的地方、这是一个让去实践和体验科技的地方。”“这是一个能让我学到在学校不同的知识地方。”“这是一个能引起我兴趣的、让我着迷的地方。”孩子们对这个科创空间,这样描述。”

此外,科创集散地还把学生、教师、企业家和科学家,以及对科创感兴趣的社会人士集合起来,让学生不出国门,就能看到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先进科创项目。嘉定中科院的科研院所、沃尔沃高科技企业纷纷加入,这些充满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将成为青少年科技孵化的集散地。此外,在集散地还建立了“嘉昆太温”四地青少年科创教育联盟。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