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泰拉美国艺术基金会和上海博物馆联合举办的“走向现代主义:美国艺术八十载(1865-1945)”展览,2018年9月28日至2019年1月6日在上博举办,共展出80件美国艺术大师的经典绘画和纸本作品。
展览以时间为序,分为“南北战争之后”“现代西部”“东方元素”“世界主义”“都市生活”“激进派的探索”“美国景象”“自画像”和“新的探索”9个版块,并特别设置了“聚焦惠斯勒”与“聚焦霍普”两个专题,使观众既能以宽阔的视野博览美国早期艺术的成就,又能以聚焦的目光洞彻美国艺术的特性。
展览横跨了1865至1945年间风云激荡的80年,在这80年间,美国经历了南北战争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完成了从农业国家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变。展览讲述了在时代洪流中,美国艺术如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完成了向当代风格的转变,堪称一部美国现代艺术“前传”。
在展览中,人们可以看到,在20世纪科技的突破与战争的影响下,美国工业繁荣、城市发展,艺术家们也开始大胆创新,表现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各种艺术潮流纷至沓来。
透过作品,观众将一睹美国西部粗犷的风景与繁华都市背后的孤寂,探索艺术家认识艺术、认识自我的方式,更将增进对美国历史进程与社会变迁的认知。
▲画家克拉克创作于1905年的《咖啡馆》,描绘了芝加哥市中心的景色,为了从这个角度描绘城市,他说服了桥梁管理员,让他在大桥瞭望塔上作画,画中冬季的灿烂阳光和城市中烟雾和蒸汽交织的瞬间,可以看到他采用的印象派技法,令人联想到印象派大师莫奈描绘巴黎火车站为烟雾和蒸汽所笼罩的画作。
▲美国进入现代社会的进程也经常反映在画家的作品中,这是麦克斯•韦伯创作于1915年的《结构》,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喧闹、活力和秩序。他用了棱角和碎片的形式,来传达现代社会的紧迫感。艺术家还有意保留画布的底色,来传递正在经历持续快速变化的城市“尚未完成”的感觉。
▲在1918年至1919年创作的《新英格兰的结束——新墨西哥的开端》中,画家马斯登•哈特利将美国西南部的广阔风景视为理想的描绘对象,它辽阔而空旷,与现代主义画家追求的抽象风格相得益彰,而它的地理形态又是美国本土的。这个时期,美国的艺术家们正在追求这种原创的本土现代艺术,因此,画家也自称为“发现美国的美国人”。
▲画家陶德罗斯•格勒创作于1928年的《陌生的世界》探索了现代城市与传统文化之间复杂的交汇。画中老人很可能像画家一样,是个来自东欧的移民,为了强调这种“陌生世界”的碰撞,格勒对周围的城市景观加以特殊的描绘,给人一种快节奏的印象和现代化的象征。在新移民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同时,旧世界的烙印依然如影随形。
▲美国抽象主义先驱布洛陀夫斯基曾为纽约世博会医学馆创作过壁画,虽然壁画已经遗失了,但画于1938年的壁画草图记录了它接近于最终完成时的样子。作品明显受到了西班牙画家米罗的影响,并有着更加平衡与和谐的感觉。
▲美国最著名的抽象主义大师波洛克,此次也有一件早期作品《无题》来沪。这件创作于1938年或1941年的早期转型之作中,显示了艺术家在多种不同道路上的艺术探索,他吸收各种艺术养分来完成自己的艺术塑形,比如画中有墨西哥壁画的形式,也有毕加索代表作《格尔尼卡》提供的灵感。
▲爱德华•霍普的《夜游者》是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此次是第一次来到亚洲。作品创作于1942年,描绘了一个通宵餐馆和三个各怀心事的顾客,表现出一种美国式的孤独、孑然和深沉。画中的荧光灯是当时的新生事物,让餐厅散发出一种诡异的光芒,如同一座夜晚的灯塔。他自己也承认,在创作中“可能不知不觉地描绘出了一座大城市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