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育质量,信息化如何破解“减负难”?同桌的她作业竟不一样,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要刷题啦!


作者:李星言 摄影摄像:陈季赟
编辑:杨青霞
时间:2018-09-27 19:20

“信息化教学就是电子白板上课?”对部分家长来说,基础教育信息化似乎就是课堂上,电子白板取代了黑板,变成了PPT、动画片。但事实上,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自2015年以来,围绕教育教学主战场,先改革课堂组织方式、学习方式,再着力推进信息化,在课堂、教材、考试、课外等多方面都发生了改变。

提升教育质量,信息化如何破解“减负难”?晨报今日推出信息化破解基教“三难”系列报道2。聚焦信息化减负增效,能否改变刷题和培训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以下是记者的一线调查。

■卢湾一中心小学信息化教学

怎么教?

“云课堂”推动大规模因材施教

如果课上老师来不及对学生进行即时口语指导,有“云朗读”学习系统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指导帮助。体育课上,“云手表”如实记录每个学生体质状况、运动效果,帮助体育老师为不同体质的学生开出不同的“运动处方”……信息化教学不仅为学生“减负”,更实现了个性化教学。例如,数学课上,学生在平板电脑上完成习题,老师可以快速统计正确率,有针对性地对习题进行讲解。

作为沪上最早一批启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学校,卢湾一中心小学从二年级开始,就会在各类课程中逐步引入平板电脑教学。在这所学校,信息化、科技化的教学无处不在。“云课堂”帮助老师实时了解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和思维过程,提升教学针对性和科学性。

众多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让孩子们对机器人、人工智能、编程等信息科技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为此,学校开设了不同内容的编程课,包括Python、Scratch、Swift playgrouds等,授课老师既有学校内的信息技术老师,有高校的教授,还有互联网公司的青年志愿者,同时进行了混龄班的探索。

那么多信息化教学手段,会不会对孩子的视力产生影响?学校对平板电脑的使用时间有严格限制:三年级学生每节课使用电子屏幕的时间控制在10至12分钟,四、五年级学生则不得超过15分钟。这也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学校还开设了十五、六门体育拓展课,让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充分运动起来,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在吴蓉瑾的计划里,未来将优化“云手表”的功能,某个学生在一节课的哪个时段注意力非常集中,哪门课的练习测试比较容易紧张,教师们从后台数据分析情况后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协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推动了个性化教学。

记者了解到,卢湾一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全息数据推动大规模因材施教,目前在实践探索中,这种做法全国唯一,难度极大。

复合型教材,有趣又有料

不管哪科教材,每一章节、每一幅图、每个知识点背后,都有很多可以扩展的内容,但限于篇幅无法在纸质课本上悉数呈现。而寻找、筛选这些资源内容,则要消耗老师、学生的不少时间。如何实现更好的减负增效?记者从上海市教研室了解到未来教材的一种可能——复合型教材。

这种纸质的复合型教材从外观看,与普通教材无异。但内页中,许多文字段落、图片等旁边,都会有一个特殊的标记,代表有可以拓展的资源内容,比如视频、动图等。学生只要用移动终端识别即可。

“最简单的办法,是在这些文字或图片旁配上二维码,但影响美观,所以我们采用了更先进的方式,比如图像识别功能。”比如,某本教材上有一张实验的照片,在传统教材中,老师需要通过学生现场动手做实验、或是在教室里放实验视频的形式进行教授;而在复合型教材中,学生只要拿起手机镜头对着这张照片一照,立刻就能获得实验的完整视频。

此外,把纸质教材数字化,需要具有一定的电脑识别功能,如果学生这段文字进行了圈划或其他操作,电脑要能够能够做统计,形成数据提供给老师作分析,推动精准化教学。复合型教材的研发,不仅仅是“在图文中插入识别标记”那么简单。

因为有了很多要链接的电子资源,所以也触发了教材编写者在设计时,对教材的结构有新的思考和研究,因为每段文字、每张图片的属性都要打标签,教材结构进一步优化,把文字和内容联合起来,才能做到自然衔接。

与传统教材相比,复合型教材更可读,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先学、会学,学习效率更高,负担更轻。

怎么考?

信息档案、标准化考场提供个性保障

在上海实验学校,同一年级的学生彼此年龄却不尽相同,还有本校直升和外校考进来的不同生源,在阅读能力、思维拓展能力上也有差异。如何使不同学情的孩子都有更好的发展?

上实高中部数学教研组长张爱琳介绍,几年前,学校完成了高中数学例题分类解析阅读精编、错题分析及纠正文本集,让学生能更好地补缺补漏。但因为缺乏先进的教学辅助技术,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受到了限制。2015年,学校以数学教研组作为试点,引进极课大数据。借助信息技术,采集日常作业和考试中产生的大量教学数据,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了有针对性的资源和评价。

现在,该校高中三个年级都使用了极课大数据,老师通过配套扫描仪录入每次学生考试的答题情况,把批改痕迹保存至云端,然后系统自动分析学生成绩,提供数据报表并进行学情追踪。

每一位任课老师都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APP查看学生成绩、学情报表、知识点掌握情况以及每一题详细的答题情况和错题学生名单,找到薄弱点,对历次考试进行综合评价,开展精准化教学。这三年来,老师们完成了校本题库的建设,使得老师出的考卷更符合学生的特点和水平,高频错题的排序,让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对症下药。学生也有了自己的个性化错题集,有选择地订正错题,同时可以下载打印。

自2017年开始,上海高考外语科目考试实行一年两考,外语考试包括笔试和听说测试两部分,听说测试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考试手段的改革,也推动了教育教学信息化的进程。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老师介绍,本市目前共建成81个听说测试标准化考点(225个标准化考场)。全部采用人机对话模式,分场次进行,一天内全部完成。考生通过计算机和专用耳麦,完成听力试题和口语应答,服务器采用先进的语音识别技术,采集好考生的语音作答数据,可以进行评分的智能质量监控。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考试和评分既提高了效率,又提高了准确率。

外语听说测试标准化考场与专用教室的建成,不仅为高考外语听说测试提供了有效保障,更为学生外语听说能力的日常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学习获得更多外语听与说的机会,同时结合教师的指导,利用技术手段,还能更有针对性地纠正学生外语发音与口语表达中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的顺利实施。

怎么做?

不用反复刷题,照样学得高效

日前,静安区闸北八中选修历史的高三学生陈小渔下课后,自带的移动前端收到了网络学习任务:15道拓展题,但她的邻座杨丹同学收到的作业却是30道基础题。他们的练习内容不仅数量不同,连内容也不一致,难道是历史阎老师弄错了?其实,这是阎老师的“有意为之”,是学校尚学趣学习平台自动发送的个别化学习内容。

该校王广胜老师介绍,学生们每天在移动前端上收到的学习任务不仅数量不同,连内容也不一致,而这些都是学校网络学习资源平台自动发送的个别化学习内容。不同学生基础不同,薄弱点不同,作业也要精准化。

在这个平台上,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内容预习,普通学生则可以对照课件,不断巩固学习。数据显示,该校学生每天(利用课余碎片化时间)在网络自主开展学习的时长,18%的学生在15分钟以内,46%的学生在15-30分钟。数据统计表明,根据个人学力度身定制的“个别化学习内容”,让学生们不用反复刷题,照样能学得高效。

不仅如此,这一平台还为老师减负。批改学生默写的单词是英语老师最繁琐的工作之一,而科技可以解决老师的重复劳动,还能在后台看到学生的记录、时间和次数等数据,为教师调整教学提供依据,实现精准减负、增效提质。

马陆育才联合中学不同学科的老师则分别搜索各自适合的资源,取各家所长,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资源。李毓校长介绍,学校2015年尝试过云教室,通过教学终端进行教学。

尝到了信息化带来的甜头后,学校在资源获取上进行了研究。比如,化学老师找到了一个网站,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性化的作业布置,对掌握情况弱的学生,网站会推送指导视频,帮助学生完成作业;既可以单线学习,也可以大家在群里讨论,学生还能将实验视频上传,老师进行线上批阅;很快,英语老师们也找到了另一个适合的网站,上面有许多语法类、阅读类的题目,可以给学生进行分层布置。

英语高考增设听说部分后,该校从今年5月开始,又在另一个中小学作业平台甄选到出色的英语口语作业内容,不仅有很多口语练习内容,还能为孩子纠正语音语调的纠错辅导,既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又为老师减负。此外,数学等多个学科也都有各自适应的资源网站。李毓说,相比于买断一个平台的服务,选择多个平台,虽然筛选的工程量大,但能更有效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指导与服务。

信息化是否可以减负增效,减轻孩子们的作业负担?对此,静教院校长张人利表示,作业不是越少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按照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发展规律来办事。用大数据来说,什么是按照认知规律办事?就是大概率的成功事件。

对小学、初中的孩子来说,大部分孩子一天2、3个小时的作业,就可以了,再增加作业时间,未必能够有更好效果。当然也有学生一天做4、5个小时作业,也能成功,但这是小概率事件。我们按照孩子的规律发展规律来办事,就是对绝大部分孩子,布置可以成功、适量的作业。

因此要提高题目的质量,提供个别化程度更高的作业,提升训练的质量和效果。“同样1张试卷,2个考70分的孩子,错的题目不一样,针对性的辅导,也应该不一样。”所以,减负不是一个纬度。静教院附校在推行教育信息化的同时,老师们加强了题库研究,让孩子们减负,实现更高效的课堂,更有针对性的作业。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