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华大学材料学院,张青红老师是为同学们喜爱的“网红课”老师,他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无机纳米材料》,能将枯燥的专业知识讲解的生动有趣,引来众多同学“捧场”,甚至有同学专门进课堂“二刷”。
戴着眼镜穿着白色衬衫的张青红老师站在教室中间问学生们:“金价和铂的价格哪个高?”有的学生表示铂价更高,张青红师笑着说道:“说铂价高的同学可能还活在2015年以前。”
这是东华大学材料学院张青红课堂上的一幕。
“网红课”老师张青红的课,到底有多红?他的《无机纳米材料》专业选修课上,居然有选修过的同学,觉得意犹未尽来旁听第二遍。其他跨专业的同学来“蹭课”,也是常有的事儿……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东华大学松江校区,张青红老师正在为该校研究生上《环境净化与新能源无机材料》课,教室内坐满了前来听课的学生。
■张老师的课堂时常爆满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曾说‘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其实真正神奇的是荷叶,你们知道镜月湖中的荷叶表面为什么能超疏水吗?”乍一听以为是古典文学课,没想到在材料专业基础课上,张青红老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神奇的大自然里隐藏着科研的奥秘,同学们在显微镜下观察荷叶就可以发现,它的表面有大量近乎有序的微米级突起,加上疏水、持续形成的蜡质成分,水在荷叶表面会收缩成一个个球形的水珠,它们滚动的时候会带走叶子表面的灰尘,从而清洁了叶子表面。模仿荷叶自洁的功能,可以开发出自洁、抗污的纳米涂料,不粘锅涂层、不会脏的墙壁、自洁功能的玻璃……”看似枯燥的科学原理,在张青红老师的课堂中变得“有趣”起来。
张青红从教31年,不断探索课程讲授方法,通过调研学生需要,将自身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运用到授课内容中,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在课堂上有自己的收获。代表课程有无机纳米材料课、环境净化与新能源无机材料课等。
以前张老师上课的时候,来听课的学生多到教室里的座位不够了,同学们就搬着凳子或者在后面站着听课,随着张老师的课越来越受欢迎,现在张老师的课,都换在了大教室里上。
■张老师指导学生精读学术文献
除了用心上好课,张老师每年都会指导同学参加大学生科创活动,将课堂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以及国家级科技竞赛一等奖等荣誉。
张青红老师已连续六年担任本科生博导班主任,无论是学习科研上的困惑,抑或是人生中的迷茫,他总是乐此不疲地为学生释疑解惑。无论再忙,学生的邮件一定会挤出时间来一一回复,高铁上、候机室、飞机上这些场所都成了张老师的移动办公点。
五年前,还是大一新生的戚佳斌,带着厚厚一叠青海地区太阳能光伏产业应用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去请教张老师。30多页的调研报告,张青红老师一页页耐心地修改解答,还举一反三让戚佳斌实地调研松江地区的太阳能光伏产业情况,戚佳斌回忆当时的场景仍然记忆犹新。
“懵懵懂懂推开了门,张老师悉心指导带上了‘道儿’。”戚佳斌说,张老师是自己科研道路上的领路人。曾经的懵懂大一新生如今已经成长为张青红老师课题组的一名博士生,即将赴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进行访学。
对于科研的好苗子,张青红老师可谓是下足了苦功夫,用心培养。学生论文里面的每一句表述他都会仔细推敲,作图的规范性、语言的逻辑性,包括实验数据里面一个细小的差错张老师都能一眼“纠”出来。
张青红告诉同学们,科研基本功必须练扎实,那就是“啃”文献。他经常叮嘱同学们要多看一些不同的教材、经典论文、专利和最新发表的研究成果,在读通读透经典文献的基础上去寻找突破点,养成严谨、溯源、较真的习惯,对重要公式要学会推导和求证,总结其变化规律。
张青红认为,高中阶段的学生是科学研究的旁观者,而迈入大学校门,他们将成为科研的践行者,本科生教育尤为重要,基础一定要打牢。
张老师的课题组里也能看到不少大一、大二学生的身影,他们从看文献、做基础实验、设计实验方案、写专利及论文等这些具体工作做起,慢慢摸索到了做科研的门道。
■张老师指导学生做实验
“做科研如同做人,系统的科研训练能让学生学会严谨的态度、逻辑性的思维、创新的能力以及遇事不畏难的情绪……这些将成为他们宝贵的人生财富,”张老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