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美术馆(西岸馆)正在热展的“太古遗音——龙美术馆藏唐宋古琴与文人清趣特展”,分为“丝桐合为琴”、“但识琴中趣 ”、“天人合为一 ”三个板块,展出近40件(套)作品,涵盖古琴、书画、瓷器等各种类别,呈现琴、茶、花、香、禅等古代文人雅集内容。
龙美术馆用一个展览,管窥了古代文人清雅的精神生活之一隅。
抚琴
古琴,是一种演奏乐器,也是一种文化意象。古琴虽弹在指,但声在意,听琴不但以耳更以心,心意既得形骸忘,不觉天地白日愁云阴。
此次展出的三张唐宋古琴均为仲尼式,首次与观众见面,其中“太古遗音琴”的年代是晚唐至北宋,“龙升雨降琴”与“朱晦翁藏仲尼式琴”则是宋琴。
01太古遗音琴,“太古遗音”篆书款,晚唐—北宋,仲尼式,通长111厘米,龙美术馆藏
02龙升雨降琴,“龙升雨降”篆书款,宋,仲尼式,通长111.5 厘米,龙美术馆藏
03朱晦翁藏仲尼式琴,宋,仲尼式,通长122.5厘米,龙美术馆藏
千古名琴中首当其冲的当属唐琴,虽然唐琴并非现存最古的琴器,但唐朝确是琴文化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之一,而现存的唐代古琴无论从音质、形制还是历史价值,皆是历代琴器中不可多得的顶级至宝。
宋琴及其他传世名琴中,仅次于唐琴的,当属宋琴。宋朝也是琴文化发展的最重要的时代之一,其时的政府对斫琴十分重视,传世珍品较多。
←
古琴名家任静现场弹奏唐宋古琴
作为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承载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与美学思想:从习琴逐渐成为贵族身份和情操的象征,到真正成为高雅的文人之琴;从春秋战国坚定高山流水之谊的伯牙与子期,到寄托生命和精神交流的魏晋南北朝时的竹林七贤,乃至在宦海中沉浮、平复内心的躁动,追慕怀古,交互酬唱的宋元文人。
雅集
在古代文人的生活中,古琴并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同茶、禅、文人雅集等各方面勾勒文人生活。
本次展览中,南宋洪迈的《行书新茗帖》便是一封关于赠送新茶的书札,作为日常的书信往来,恰恰最是生活的体现。
洪迈,《行书新茗帖》,南宋,纸本水墨,25×32.5厘米,龙美术馆藏
明代仇英《人物图卷》与文征明《兰亭修稧图并记》,描绘了一些古代文人雅集的场景,前者有文人出游、茶事活动等等,后者主要引兰亭雅集为典,描绘三月三上巳节修稧时曲水流觞的场面。
仇英,《人物图卷》局部,明,绢本设色,29.5×618.5厘米,龙美术馆藏
文征明,《兰亭修稧图并记》局部,明,绢本设色,30.5×770厘米,龙美术馆藏
同时展出的还有明代沈周的《蒲墩倡和图》、清代禹之鼎的《禅悦图》等颇有佛理禅意之作,带有一些宗教、哲学的色彩,某种意义上可以算是文人在茶、花、书画等方面的情怀追求的思想背景。
沈周,《蒲墩倡和图》局部,明,纸本设色,29.5×1050厘米,龙美术馆藏
禹之鼎,《禅悦图》局部,清,纸本设色,35.3×845厘米,龙美术馆藏
展览借助与古琴及文人题材相关之书画、诗词、典故及琴学资料,析出古琴发展之历史剪影与美学意象。琴茶同韵、禅茶一味,在中国古代文人的演绎下成了抒发性情,陶冶情操之道。其中所蕴藏的文人的“雅”,不在于这些器与物的本身,不在于文人雅集的形式如何组织,而是在于参与者的精神内涵。器,可以载道,但若是流于形式,那便局限于此了。
此次展览,从琴、茶、书、画,到扇、家具等种种之中,我们或许也可体会古代文人生活的精神内核与生命体验,从内涵而非形式上,对现今人们的生活有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