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张10年,它使张爱玲迷在常德公寓有了可以怀念的地方!但书店却亏损至今


作者:徐颖
编辑:徐颖
时间:2018-10-07 18:53

无法进入张爱玲故居,就在故居书店小坐!

■常德公寓

一转眼,开在张爱玲旧居常德公寓底楼的张爱玲主题书屋——千彩书坊,已经十年了。

十年来,无数张迷来到这里,为的是缅怀与遥想。这间故居书店的存在,多少弥补了他们无法进入旧居参观的遗憾。

然而,颇为遗憾的是,书店亏损至今。书店创办人张奇坦言,实体书店的10年几乎是“亏损的10年”。

当年张爱玲也在楼下边喝咖啡边写作

位于静安区常德路195号的常德公寓,原名爱林登公寓。始建于1933年,建成于1936年,现代作家张爱玲曾在这座公寓里生活过六年多时间。

■张爱玲

在这里张爱玲完成了她一生中最主要的几部小说《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金锁记》《封锁》等创作。

■位于常德公寓底楼的千彩书坊

2008年静安区对这座优秀历史建筑完成了一次彻底的修缮复原工程,修缮坚持“修旧留旧”,除了外墙的颜色,楼内的陈设也极力恢复成老样子,其钢窗、阳台、灯罩也恢复到了70年前的样子,而消防龙头、门把手和信箱等当年的“原产货”也得到了完全保留。

由于常德公寓现已是市民私宅,无法对外开放。为了更好地对常德公寓进行活态保护,在这次的修缮复原工程中,对底楼原有商户也进行了搬迁,引进实体书店“千彩书坊”作为对常德公寓进行活态保护的不二之选。

■张爱玲作品

书店在创始之初就引入了当年鲜有的“书+咖啡”的运营模式。定位“有咖啡香的书店”营造读书的氛围,目的是“让进店的客人,慢下来生活,静下来阅读”,正如店招上所写“读书是我的生活方式”。

传说当年张爱玲也曾在常德公寓楼下边喝咖啡边写作。但大半个世纪之后,“书+咖啡”这样“巧合”的出现在常德公寓楼下,给人一种奇妙的感觉。

张迷在这里有了可以怀念的地方

推开千彩书坊的窄门,墙上一幅张爱玲的油画像和整面书墙道出了书店的主题与特色。

红棕色的老式桌椅、泛黄的碎花壁纸,吧台上播放着《天涯歌女》的老式留声机。书架上,满满陈列着的,是包括张爱玲在内的一众女性文学作品,《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几本经典之作已被翻得发旧泛黄。

书坊设有张爱玲作品和传记的专柜,上海城市文脉以及众多华人女作家的相关图书也是这里的推荐重点。墙上还特别展示了张爱玲较为少见的照片以及《小团圆》的手稿等等。

■书店一景

张爱玲曾经在常德公寓居住过的两间房,现在都有人居住,整个公寓的其他房间也都有住户。为了避免给楼里的居民生活带来困扰,书坊成了参观者无法探访旧居的一种弥补,使张迷在常德公寓有了一个可以怀念张爱玲的地方。

在千彩书坊驻足,宛若在小说和现实之间游离,或阅读或沉思。

十年来这里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一百余场。程乃珊、陈丹燕、孙颙、祝君波、阮仪三、淳子、陈子善、宋路霞、吕敬人、张桂铭、杨正新、乐震文、高式熊、劳继雄、刘小晴、陈辉等文艺名人都来此地演讲、签售新书或参与文化活动。

■书店一景

千彩书坊也是沪上首家自筹经费设专区陈列推广“中国最美的书”的实体书店,每年的“中国最美的书”国际设计家圆桌论坛都在书店举行,中外顶级设计师均光顾这里,感受书店温馨的氛围。

眼下,这里正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张爱玲主题书展。

如何经营一家名人故居书店

城市名人故居利用和城市书房生存是一个重要话题。静安区对常德公寓(张爱玲故居)的修缮复原已届十年,被业界认为是近年来上海对于历史建筑以及名人故居的修缮和保护中的成功案例。而楼下千彩书坊也因其在实现名人故居及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成为静安乃至上海的一张文化名片。

值此十年之际,由上海文史资料研究会和上海市出版协会学术研究专业委员会近日联合举办了“名人故居利用和城市书房生存讨论会”,作家叶辛、赵丽宏、孙甘露等文化界人士热议城市书房的未来发展道路。

■千彩书坊

尽管被誉为海派特色城市书房的千彩书坊在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书店创办人张奇坦言,实体书店的10年几乎是“亏损的10年”,受租金等因素影响,千彩书坊目前尚未实现盈利。

张奇表示,“能不能看到二十周年目前不敢说,但在第二个十年的开局之年,有计划对书店进行改造更新升级,并公开征集方案。如果可以,我们愿意和大家一起,守护常德公寓楼下的阅读空间。”

■书店一景

上海市静安区文化局副局长张众说,在上海,尤其是静安,存有大量名人故居,受先天环境影响,名人故居中的城市书房在空间及业态拓展上有天然的限制。他表示,政府部门将成为实体书店的坚强后盾,在房租、文化活动、文化基金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书店进行多元化经营,用利润较厚的周边业态来补贴图书业务。

与此同时,他还提到,名人故居保护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一些名人故居不适宜对外开放,或者空间很小,这个难题如何突破?热心粉丝拜访名人故居,如何不扰民?都值得研究探索。”

■读者在书店阅读

上海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兼上海市文史资料研究会会长马建勋建议,成立名人故居书店的联合体,把类似实体书店“打包”,通过积极有效的宣传,将故居和书店打造成上海的文化旅游景点。

作家叶辛认为,经营特色书店,最关键的是研究当代人的读书现象,而后才能“投其所好”,走出一条实体书店经营发展的道路。

■为期一个月的张爱玲文学图书展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