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浦东新区科普诗词大会”在浦东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正式拉开帷幕。来自长三角160多所中小学组队参加,弘扬经典、寓教于乐。线下赛区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组别,所有活动将在接下来两个月时间内渐次展开,并于11月下旬决出“状元”“榜眼”“探花”等最终优胜队伍。
本次大会是由浦东新区教育局、浦东新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等主办。浦东新区教育局副局长郁时炼谈到:作为公益性的课外文化和科普活动,大会以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课程大纲的古诗词为主,辅以中华优秀传统诗词及科普知识,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新时代青少年的人文情怀与科学素养。
希望借助科学普及和推广诗词知识,引导青少年将优美的古诗词与背后蕴含的丰富科学知识相结合,发现经典人文诗词背后的科学之美,也以此响应有关部门共同推进的“申城行走、人文修身”主题活动。
作为开幕式的重量级专家嘉宾,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教授、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命题总负责人方笑一教授都来到现场,并向浦东新区的学生们赠送了他们的著作——《中国诗词名篇赏析》、《中华经典诗词2000首》。
现场专家还提供了充满美感的解释:诗歌是人对世界的感悟,科学是人对世界的理解,而在人与世界的联系中,感悟和理解是同时存在的。因此,好的诗歌,都包含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大会创新性的总结了诗歌与科学相互关系的五种情况。
一是诗歌体现了科学的常识,比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气温与海拔的关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自然界的生态循环。
二是诗歌中蕴含着当时人们并不清楚的科学道理,比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体现的是季风的海陆差异。
三是诗歌之问也是科学之问,比如屈原《天问》“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自明及晦,所行几里”、辛弃疾《木兰花慢》“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都是天文学的问题,可以启发人对宇宙的思考。
四是只有用科学知识才能解释诗歌,比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只有知道长江水质的变迁,知道唐代长江水质非常清澈这个科学知识,才能正确理解这两句诗。
五是用科学来解释诗歌会别有洞天、趣味横生,比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是中国的现象,美国就没有春雨,这是因为中美的地形差异特征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