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上海录音器材厂最早的一批录音机,到现在已经差不多半个世纪了,在我家里也当了二十年的’摆设’。如今把它捐献给老物件展,让更多人能看到上海家庭拥有的第一批录音机的样子。”
在上世纪70年代,“上海制造”逐渐享誉全国。
恢复高考后,许多望子成龙的家庭开始企盼孩子能考上大学,家里能出个光荣的大学生。
姚先生的爷叔家儿子,从小就是个爱学习的。为了学习英文,爷叔便帮儿子买下了这个上海录音器材厂生产的录音机。
这是最早进入市场的一批,每只售价将近200元,而那时工人的工资一个月也就36元。为了孩子的教育,爷叔花了小半年的工资,一咬牙还是买了。
虽说是录音机,但也有收听频道的功能。儿子就利用这个收音机认真地学英语,了解课堂外的事件。
高考放榜了,优秀的孩子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成为了全家人的骄傲。这个录音机买得值!
进入大学后,爷叔家的儿子又把这录音机带去了宿舍,继续学英语。
90年代的出国潮中,他也凭借外语技能去到国外打拼,收音机没带走,转赠给了自己的侄子,也就是姚先生的孩子。
不过,随着上海的发展,90年代时家家户户都有了不少家用电器。在电视都渐渐普及开来的时代,一个“二十来岁”的录音机已经显得落伍和不合时宜了。
不过,毕竟是帮助培养过考进上海交通大学的“天之骄子”,全家人都把这个录音机视喜气和努力传承的象征,小心地摆放着。
或许是长时间没有使用,又或许是它太“老”了。在漫长的岁月中,录音机的零件失灵了,先失去了收听频道的功能,接着磁带也放不清楚了,也无法录音了……姚家依然将它好好地收藏在展示橱中。
亲朋好友们做客,姚先生都会向大家介绍,这是上海录音器材厂最早的一批录音机,引发众人对那段物质匮乏年代的回忆和交谈。
亲戚们会这样教育自己的小孩:当年有大学生靠一只录音机都能学好外文,而在信息发达的如今,如果想要好好学习,丰富的课程、资料和求学环境唾手可得,还有不加倍努力的理由吗?
想一起穿越时光隧道,回味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朝夕巨变的时光?
扫描(识别)二维码,免费预约“生逢其时·美好生活”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型生活秀的入场券,还有精美好礼等你领!详情见预约页面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