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天正,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一位大一新生。从医志向的确立,得从2016年在上海仁济医院为期一周的志愿者服务说起,实践中真切的收获,让他从此想要当一名医生。黄悦鑫,金山中学一名高二学生,今年暑假,他因为提交研究性学习课题《宗教文化对金山发展的影响》,与外省市的专家进行了10 分钟的在线答辩,课题真实性得到了认证。
在上海新高考改革着力构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背景下,2015年市教委印发《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通知,2016年复旦、交大、同济和华师大率先公布各校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使用办法。2017年6月,完整版的《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纪实报告》首次引入上海9所高校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最终决定是否录取该学生,统一高考成绩只占60%。试点高校按照高考成绩排序,以招生计划1:1.5的比例确定入围面试考生名单,按照6:3:1的比例,折算考生高考成绩、校测面试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并按照折算成绩,由高到低排序,确定录取名单。
真实性是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难点和重点,也是高校招录公平的前提。一份客观公正的高中生研究性报告是如何被认证,纳入综评体系的?学生社会实践的时间、内容如何确保,避免弄虚作假?晨报记者走到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的幕后,就此做了调查。
今年暑假里的一天下午一点,金山中学高二(2)的黄悦鑫同学,按照事先预约的时间,打开手机上的“骑月答辩”APP,视频另一端,是一位外省市的专家,有关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宗教文化对金山发展的影响》的视频答辩,就这样开始了。
这是本市高中生研究性学习课题真实性第三方认证平台上的一个小镜头。
上海教科院普教所王枫介绍说,高中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情况,是上海高考改革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板块的主要评价内容。这部分内容也是高校自主招生校测和上海9所高水平高校综合评价录取校测中,高校重点关注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
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的真实性,是确保公平的前提。王枫介绍说,高中生研究性学习课题真实性认证,主要使用网站平台和移动终端答辩 APP 两个信息化系统开展,整个认证过程包括课题材料上传、在线视频答辩和获取认证报告三个阶段。
在课题材料上传阶段,所有报名参加研究性学习课题真实性认证的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课题认证平台网站上传课题报告、辅证材料;课题材料上传完成后,系统将自动对学生课题报告的文本重复率进行检测,并将学生的课题材料智能匹配给对应学科领域的专家进行审阅;完成课题材料审阅的专家,将与学生进行在线视频答辩时间的双向预约,并由专家在约定时间向学生发起视频邀请,并利用移动终端答辩APP ,进行10分钟的在线视频答辩。
认证平台依托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和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组织专家资源,成立了高中生研究性学习课题认证专家委员会。委员会副组长王本中教授表示,第三方认证显而易见的优点,就是能够更加客观、公正地对学生课题开展的真实情况进行鉴定,为高校招生录取的校测环节,提供更加权威、专业的信息参考。
“在视频答辩的时候,专家可以看到我的影像,但我看不到专家的,只能听到他的声音,”黄悦鑫告诉记者,直到现在,他也不知道给他做视频答辩的专家是哪一位。王枫介绍说,平台有一整套的机制,来保障认证结果的客观公正。比如,各学科领域的认证专家队伍组建,实行了本地专家回避制度,主要由非上海本地的专家组成。目前,平台已在北京、浙江、江苏三地组织了近400位各领域专家,其中绝大部分是来自高校或重点高中学校具有高级职称的教授与教师,在指导和评价学生研究性学习方面,均具有丰富的经验。
为了保证答辩专家撰写的《课题认证报告》客观、准确,平台还增设了专家委员会二次审核机制,经过二次审核后,《课题认证报告》方才有效。另外,平台还对专家与同学的答辩视频,进行录像留存,以备需要时比对查证。
2017年,上海新高考元年,高中生研究性学习课题真实性认证平台共为全市6658名应届高三学生,提供了研究性学习课题真实认证,最终有6291名学生确认将《课题认证报告》上传至综合素质评价平台,作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板块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佐证材料,提交给高校进行招生录取参考。今年,申请高中生研究性学习课题真实性认证的学生数大增,平台共为全市13217名应届高三学生提供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真实认证,比2017年增加了6559人,最终有11820名学生确认将《课题认证报告》上传至综合素质评价平台。
目前,上海已有近1900家经过遴选的社会实践基地,可接受65万余个社会实践岗位。除了医院等单位以外,在上海的各个街道社区,也搭建起了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平台,华阳街道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今年暑假,来自复旦中学、华政附中等中学的高中生,在长宁区华阳街道的社区志愿服务中心,不仅拿到了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社会实践学时,更收获了志愿和服务的快乐。
“我们街道开发的高中生实践岗位有图书管理员、暑托班小督导、社工助理、助老上网指导员、绘本故事讲解员、社区活动策划员等。”华阳街道团工委沈菲菲告诉记者, 每个学生到岗后,都会有岗前培训,上岗时还有带教老师,从人身安全、岗位培训、人文关怀和服务评估等方面,全力配合推进普通高中学生志愿服务工作。”2018年以来,华阳街道志愿服务中心已经发布的岗位数为17个,参加服务的学生1414人次。
高中生完成社会实践学时后,如何报名登记,如何记录?以前在一张纸上,如今是一个平台。
“上海市学生社会实践信息记录电子平台”(又叫“博雅网”)是全市统一的普通高中学生社会实践信息发布和数据录入平台。沈菲菲介绍,街道先通过“博雅网”发布社区岗位,学校团委及时对接,组织招募高中生志愿者,通过自主报名和学校统筹相结合,安排实践岗位,并在“博雅网”进行报名操作;报名成功的学生确认好岗位要求和上岗时间,就可以参加带教老师组织的岗前培训。
通过培训后,高中生志愿者在规定时间内参加岗位实践,随后由带教老师向社区基地负责人反馈出勤情况,最终由社区基地负责人统一在“博雅网”平台做好签到认证。沈菲菲说,这样一套流程,最快的完成周期是一周。通过华阳街道的社会实践第三方管理平台,学生的社会实践出勤时间、真实性得到确保。
“博雅网”相关负责人说,高中生进行志愿服务记录并获得学时的流程,是由社会实践基地在电子平台发布岗位,并在学生完成志愿服务后为学生签到确认;学生确认后,学校需最终确认。经三方确认无误的数据,在电子平台公示7天后永久计入学生名下。
完成3年60个学时的志愿实践服务,以及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得到认证后,一位高中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表现,如何与品德、学业、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等其他方面的表现,真正应用到高校招生录取环节?一份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如何从一片空白,到写满内容,再流转到高校招生官手中?
这要从一个全市统一的平台说起——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
记者走访负责该平台的上海市电化教育馆(下文简称“电教馆”)看到,在这个平台上,左侧填报区内有“基本信息和自我介绍”、“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这五大板块。这些,都是纳入综合素质评价范围的内容。除此之外,上海市综合素质评价还专设了“学校特色指标”,该项指标为非硬性指标,满足相应要求的学校可将原创的“特色指标”纳入学生综合素质纪实报告,以此鼓励高中学校特色办学。
电教馆副馆长潘丽芳介绍,每一位上海高中生可通过上海基础教育统一身份认证登陆到这个平台上,其中,纳入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的社会实践是通过博雅网汇入,其他的内容大多数由学校和市级相关部门在每学期录入。每学期,由学生本人确认系统内的所有信息,最后在全校进行公示。
大数据和综合素质评价项目负责人徐和祥介绍,整份报告通过学校和市级单位组织、填报,在源头上确保了真实性,最后通过确认和公示,并且接受申诉和问题处理,更加保障了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的真实性和过程的公平性。“在制度建设上,我们还建立了一套信誉保障体系,每年都会对部分学校进行抽检,如果发现学校出现信誉问题,将会进行相关通报。”
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春招、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录取招生的重要参考。2018年5月25日,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将15536名已完成签字的学生信息,向综合评价批次高校开放;6月23日,系统将当年高三应届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提供给市教育考试院,用于秋季高考相关环节。
■沈天正交大医学院综评录取结果
4年来,上海正在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让学生在取得良好学业成绩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让学生学生不再是盲目做题的“机器”,而是成为有着独特个性、全方位成长的人。教育部对上海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这项举措高度肯定,认为“做到了各地多年来想做但没有做成的工作”。
电教馆馆长张治介绍,上海的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从评价环节和选拔环节开始,撬动育人的转型。“比如社会实践,多年来我们总想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会实践。有了综合素质评价,现在每个高中毕业生都达到了三年不少于60个课时,有的甚至超过100个课时,目前为止,全上海高中生的社会实践累计服务总时长达到了近1320万课时。这是对于学生成长的重大转变。还有研究性学习的大规模实施,也得以有效推动。”
此外,高中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指标体系,并构建了研究型课程自适应学习(MOORS)和认证评估系统,解决了研究型课程实施中管理困难、资源匮乏、指导不足、评价滞后等问题,激发了学校、师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热情,也保障了学习过程和成果的真实性。数据显示,上海高中生的研究领域不仅聚焦科技创新和社科人文,还涉及艺术、体育、环保、金融等诸多学科,营造了高中学校人人参加课题研究和项目实践的良好氛围。